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的后现代课程观的研究只是对含义及特征的阐述。而后,便是对后现代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期。统观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单个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的理论的独自研究,而很少有对几个学者的课程理论的平行比较方面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将四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多尔、派纳、史密斯和斯拉特瑞)的理论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对四位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的思想进行逐步的分析(四人理论的“交集”和“补集”分析),然后,在此四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其中哪些观点可以应用到我国的课程实际中,哪些观点不适切于我国的课程实际。本论文共分为四个大部分。首先,从“流浪式”思维方式和“个体关怀”价值指向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尔、派纳、史密斯及斯拉特瑞的后现代课程观的“交集”部分。其次,又从他们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切入点及视角广度、教师观两个方面进行“补集”分析,并且基于中国语境,对四人后现代课程观的短长及与中国课程的适切性进行了思考。再次,基于我国现实,从课程的内隐价值汲取和外显方法应用两个方面思考如何将我国课程与此四人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整合。最后,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学校教育改革现实两个方面来思考后现代课程对我国课程建构的隐忧之处。对此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是不随着重视程度降低而衰弱的。第一,当今教育的课程本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乃至师生关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生命教育的兴起预示着课程在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由此,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一些理念对于我们当今的课程理解依旧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二,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怎么构建我们自己的课程。后现代课程理论是集优缺点于一体的理论,我们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但是,要警醒的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不一定适合我国的教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