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难治性ITP患者免疫稳态的调节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第二部分:中国血友病真实世界研究:一项天津市单中心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自身免疫系统失衡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起临床出血的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多种复杂机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Thrombopoietin-receptor agonist)为二线常用药物,因其适应人群较广,起效快,维持久而被广泛关注。海曲泊帕乙醇胺(Hetrombopag)是一类新型TPO非肽类小分子类似物,其临床疗效和对患者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海曲泊帕乙醇胺对于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且通过研究药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从而更好的了解药物作用原理及疾病发病机制。方法:(1)对所有患者进行基本信息分析并分组,分别为安慰剂组、治疗组,并在治疗组中进一步分出2.5mg剂量组与5mg剂量组,分析患者血小板数目变化趋势、血小板数目升高所需时间、维持时间,并总结患者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2)通过使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治疗前(第0周)和治疗期间(第2/4/6/8周)Tregs细胞、Bregs细胞、Th1/2/17细胞、T活化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受体(FcγRⅠ/Ⅱa/Ⅲ)进行检测与分析。(3)对所有检测免疫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和血小板变化数目相关性预测。(4)将患者按照血小板数目升高所需时间及血小板数目维持时间长短分组,比较免疫指标较中位数高低在上述两个组别的差异,从而对临床疗效进行一定程度预测。结果:(1)在治疗组中,2.5mmg和5mg组中治疗有效患者血小板数目均较无效组或安慰剂组明显升高,且5mg组患者血小板数高于2.5mg组(p<0.05)。治疗有效组分别占不同剂量组的87.5%和83.3%,血小板维持在50×109/L以上的最长时间平均分别为5.57±1.21周和5.80±1.43周;血小板升至50× 109/L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2.86±0.63周和2.2±0.58周。(2)在所有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组从第6周开始,Tregs细胞较用药前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21%vs 1.42±0.42%,p<0.05)。无反应组与安慰剂组中未观察到类似趋势。在所有治疗组中,患者Tregs细胞变化趋势与血小板数目变化趋势无显著相关(p>0.05)。(3)Th1/2比例在治疗有效组中有降低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和无效组相比,治疗有效组总体拥有更低的Th1/2水平(p<0.05)。Th17细胞比例开始显著降低(第 0 周 vs 第 6 周,1.77±0.32%vs 0.81±0.18%,p<0.05)。(4)不同剂量组之间,有效组的CD4+CD25+T细胞,随着治疗的进行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CD4+CD69+T细胞无显著变化。(5)Breg变化趋势,有效组同无效组和安慰剂组Breg细胞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各个剂量治疗有效组中Breg细胞均可见随着治疗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前(第0周)和治疗后(第8周)FcγRⅠ/CD64+逐渐降低,分别为4573.1 ± 359.4和2784.0±745.9,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6)。(7)2.5mg组中,第2周的FcγRⅠ/CD64+在维持时间的2个组中有显著分布差异,维持时间≤5周组较>5周组有更低的CD64 MFI水平(2.67±1.20 vs 7.67±1.20,Median=3148.5,p<0.05)。5mg 组中,第 0 周的 Bregs 细胞水平在维持时间≤5周组和>5周组中有差异(3.67±1.53%vs 9.00±1.40%,Median=1.55%,p<0.05)。到达目标血小板数目的时间≤2周组的第2周Th17细胞比例比>2周组更高,分别为3.5±0.71%和1.33±0.58%(Mediar=0.711,p<0.05)。结论:新药TPO-RA海曲泊帕乙醇胺,不仅通过刺激TPOR来促进血小板升高,从而治疗血小板减少,同时,对于ITP患者的免疫稳态具有全面的调节作用。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组患者可见Th1/2比例、Th17细胞、FcyRⅠ/CD64和FcγRⅡa/CD32均有下降趋势,而Tregs细胞、Breg细胞、CD4+CD25+T细胞可发现上升趋势,FcγRⅢ/CD16未发现显著趋势,这可能也是TPO-RA类药物同时具有早期应答和持久作用的原因。同时,检测部分免疫指标有助于预测临床疗效。背景: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连锁隐形遗传性疾病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患者多表现为自发出现的肌肉、关节等多部位出血,其中反复关节出血可引起血友病性关节炎,可导致畸形、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有效的血友病的临床管理,对于减少血友病患者致畸致残和减轻中国的血友病疾病负担至关重要。目的:这项研究是基于我院单中心的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更好的了解过去15年来血友病管理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本地血友病患者关键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案和医疗保险花费等特征。结果:延迟诊断时间从2004年前的平均13.3±5.1年减少到2014-2018年的0.4±0.4年(p<0.05)。在接受预防治疗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年因子消耗量从2004-2008 年(儿童 168.8 IU/kg,成人 120.7 IU/kg)至 2009-2013 年(儿童 389.2 IU/kg,成人 316.2 IU/kg)到 2014-2018 年(儿童 1328.0 IU/kg,成人 878.8 IU/kg,p<0.001)逐渐增多。在过去10年间,针对血友病治疗的凝血因子药品的医保费用稳步增多。每年进行规律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的患者比例从2004年的1.9%(2/105)增长至2018年的21.5%(59/275)。血清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发现,15年来患者丙肝血清学阳性率为33.8%,但是每年新检测出HCV患者比例明显降低(从2008年的7.3%减少至2018年的0.4%)。结论:2004-2018这15年间的研究可以看出,我院血友病的有效管理成效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有了报销政策和药物监管管理的共同努力,可以为中国血友病患者的美好未来铺平道路。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观察应用艾塞那肽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是否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
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在我国主要为腹泻型IBS(IBS-D)。本病诊断依据罗马标准,腹痛和腹部不适是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我国IBS患者有22.4%~84.3%仅有腹部不适而无腹痛;罗马Ⅳ将“腹部不适”从IBS的诊断标准中删除,对我国IBS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尚不清楚腹痛和腹部不适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行性致死性肺部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敏感或特异的可用于进行IPF疾病诊断、疾病进程及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中国IPF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临床特征、诊断、疾病进展及治疗情况,并收集生物样本,以进行IPF的分子生物及基因等研究。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由于其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发病机制不明确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导致心衰发生的常见因素之一。近年来,氧化应激在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体内RNA的氧化与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RNA氧化与心衰的发病机制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探索RNA氧化及其抑制机制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具体参与机制,有助于阐明心衰新的发病机制,为治
背景:血小板无力症(G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多正常,但表现出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和ADP等生理性激动剂的聚集反应低下或缺如,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正常。患者自幼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患者之间的出血情况差别很大,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同一患者的出血症状也会有所改变。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突变患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家庭。ITGA2
第一部分青少年起病与成人起病的1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微结构临床分析[研究背景]1型糖尿病(T1D)患者骨折风险升高,除骨密度下降外,还存在骨微结构异常。关于T1D患者骨微结构研究的报道较少,至今尚无研究报道亚洲T1D人群高分辨外周定量CT(HR-pQCT)测定的骨微结构相关数据。此外,T1D患者起病年龄是其骨折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起病年龄也可能对其骨微结构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目的]比较成人男性T1D
背景:尽管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损伤(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作为AA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已获公认。高达70%的AA患者经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ntensiv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可获血液学缓解为此提供力证。然
目的传统希氏束起搏(HBP)植入离不开X线透视的指导。由于技术要求比传统右室心尖部位起搏方式复杂,通常需要很大的X射线透视剂量。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H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透视方法指导HBP进行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有双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30例患者,15例患者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Ensite NavX系统)指导HBP(Enisite Na
[背景]由KCNJ2基因突变引起的长QT综合征7型Andersen-Tawil综合征(Andersen-Tawil syndrome,ATS)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周期性麻痹和骨骼发育畸形临床三联征。既往研究发现全基因敲除的动物出现发育畸形,且不能长期存活。已有研究证实该基因突变影响了颅面部发育时的膜电位电压变化,进而影响重要的颅面相关基因表达导致ATS患者颅面部发育畸形。因此证明该致病基因会影响正
背景及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危因素的存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目前逐步成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常见致死性疾病,瘤壁内炎症的发生发展、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死亡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AAA发病的病生理基础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文献提示巨噬细胞在瘤壁内起着推进炎症的发展,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细胞外基质降解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室前期实验结果提示免疫蛋白酶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