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裂解:上海三青团研究(1939-1948)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chiren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蒋介石在武汉宣布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自此,三青团以国民党政权内事实上的第二支“政党”的身份进行活动。考察蒋介石发起三青团的原因,最直接的是因应抗战的需要,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基于革新国民党积弊的考量。自1924年建立政权始,至1930年代,国民党的弊病日益凸显:高层派系倾轧屡见不鲜;基层党员的“党棍”化也成常事。总之,国民党作为蒋介石用以统御全国的工具已经越来越不“称手”。蒋对此不得不思考革新,乃有三青团的成立。蒋对三青团寄予厚望,希望其再行“革命”,使国民党政权重焕青春。但是,从三青团上海支团部实际的发展历程来看,蒋的想法完全落空,三青团在现实政治中,由原定的“革命”党逐渐裂解为地方政治力量的一派与派系间利益竞逐的工具,三青团与党国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三青团上海支团成立于1939年。因身处沦陷区,上海三青团一方面远离重庆直接控制,仅在经济等方面依赖之。同时,受限于敌后活动空间,上海三青团既不能对民众加以阻止、动员,也不能对团员施以思想与行动训练。上海三青团在战时的这些活动,都与蒋介石对三青团的定位相左,使得上海三青团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其战后的扩张埋下了伏笔。战后,上海三青团在国民党体制内开展活动。因得官方背书,兼战时即扎根沪上,上海三青团战后团务进展迅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完成了由地下组织到公开活动的政党组织的转身。至1946年初,分团达十余个,团员达两万人以上。上海三青团同时成功召集了上海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但在此成绩背后,上海三青团与党国体制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首先体现在对政治资源的占有上。三青团作为“第二党”,在对资源占有的优先度上天然落后于国民党。在上海三青团战后急速扩张的背景下,这就造成了上海三青团与党国体制在战后初期围绕人力、房产等资源分配的龃龉。上海三青团在无法从国民党政权获得足够资源的情况下,只得不断借贷,终于在1947年引爆了全面的财务危机,直接宣告了上海三青团实际行动能力的瓦解。其次是体现在对政治“地盘”的争夺上。三青团作为国民党体制内的后来者,在其诞生前,国民党内各派已将“地盘”瓜分干净。三青团成立后,不论是从蒋介石革新的使命出发,还是从政党组织的扩张天性出发,都不免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纷争。上海三青团围绕信和纱厂控制权与上海工会的竞争即是此一生动体现。这种纷争无疑进一步放大了三青团与党国体制的矛盾。在国共内战正酣的大背景下,这种内斗显然不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因此,当蒋于三青团二全大会上察觉三青团与国民党矛盾的不可调和及其“独立建党”的企图后,即迅速将革新思考置于一侧,开始筹划党团合并。这种结局,显然也是三青团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丧失蒋介石“初心”而不断地方化和工具化的必然结果。至此,蒋介石起初的“革命”想法,可以说已经完全裂解。
其他文献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由于其在人体体液当中的浓度极低,故临床诊断中对其检测灵敏度要求较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因具有灵敏度高、反应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心肌标志物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研究者构造了以吖啶磺酰胺为化学发光剂,基于磁微粒表面“抗体A-抗原-抗体B”双抗夹心结构的化学发光免疫反应体系,并通过优化各种反应条件、调控抗原抗体的配比、构建p H调控的
本文选取1949年以前的浙江省东阳市Z村为研究个案,在传统时期“皇权不下县”,国家能力有限,农民个体也无力承担公共物品供给的背景下,探讨村庄会社组织如何提供公共品供给。研究以问责制度为视角,考察乡村会社组织的非正式问责制度,及其非正式问责制度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个案村庄分别在经济激励、社会激励和道德激励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式问责、长老式问责和舆论式问责等制度。一是在经济激励下产生的
吉林省设施蔬菜在农业产业中具有重要主体地位,但随着设施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升,含有重金属成分的农业投入品使用过量,导致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主的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展现,另一方面,国内外对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较少,针对镉(Cd)和镍(Ni)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安全生产的研究更少。所以,本文以吉林省某矿区附近Cd和Ni污染设施菜地为对象,探究了液体矿物肥、钙镁磷肥、竹炭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
由于交通安全事关公路网能否正常运行,历来为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所重视。当事故发生后,不仅对事故参与者本身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事故路段通行能力下降,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对事故发生后产生的时空影响及时预测,可以同时提升交通管理者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对交通状况的把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从而削弱事故造成更大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对交通事故影响范围进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首先,梳理事故影响范围
鉴于管柱墩比实心圆柱墩的重量轻、结构效率高,采用装配式管柱墩,对于促进桥梁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管柱截面与圆柱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曲率延性的差异。并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开展了装配式管柱墩抗震性能研究。最后,给出了装配式管柱墩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与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管柱截面与圆柱截面轴力-弯矩-曲率的统一分析计算方法,对比研究了采用管柱截面与圆墩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成为人才回乡的重要推力,“走出去”的农民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萌发了“走回来”的想法。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与村两委班子工作涣散,农民自身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为返乡精英回到乡村、发展乡村、解决发展矛盾提供了契机。村庄治理基于自治基础上的权威和信任,把争议最大的湾区工程作为治理的第一步,成为精英治理的起步阶段。但是返乡精英对传统治理认识不足,只依靠精英权力作出决策,村民置身事外,治
大跨空间结构具有造型轻盈优美、受力合理、跨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会展中心、航空港等大空间重要公共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广泛应用的同时,结构倒塌事故也时有发生。张弦桁架结构作为一种典型大跨空间结构,其冗余度较低,且拉索的重要程度很高,破坏后结构传力路径将发生很大改变,因此其连续倒塌问题很值得分析与研究。目前,有关张弦桁架结构连续倒塌机理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中的初始失效构件多为拉索,对其他类型的初始失效
目前,智能路面是各种信息、技术和功能的集合。自感知、自修复、自俘能是智能路面的重要内涵。智能沥青路面为实现自感知功能需要在路面内埋设感知器件以获得和传输路面结构与材料在全寿命周期下的各种性能演化信息。但是沥青路面在施工过程中的高温、振动环境以及感知器件与道路结构在材料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会导致感知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存活能力以及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难以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感知器件提出一些性能要求从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日益庞大的空港运输系统,空港由于牵涉的运力类型多、客流规模大、产生的运行数据量多,其运行状态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空港枢纽的运行状态是城市交通枢纽集散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保证乘客安全高效出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先进的理论技术对空港协同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对确保出行的高效安全、提升出行的满意度、增进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型空港协同运行
台风-洪涝灾害是影响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干扰因素。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沿海城市众多,深受台风-洪涝灾害侵袭,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遥感技术为台风-洪涝灾害应急响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然而目前防灾减灾业务体系与遥感监测分析能力尚未深度耦合,在灾害应急处理模式、数据资源规划与组织、动态服务体系架构等方面存在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