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隋亡书写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王朝仅历二世便土崩瓦解,“隋亡”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李唐于隋亡之后崛起壮大,唐初的各个阶层都参与了隋亡历史,也传承创造了隋亡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隋亡历史走下政坛、走出史书,唐代的文人士子开始以文学的形式演绎这段历史。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唐诗中的隋亡书写是隋亡历史文学演绎的重要一环,研究唐诗中的隋亡书写不仅有助于发掘后世隋亡记忆的源头,也可以管窥唐代社会与文人思想的变迁。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整体上分析唐诗中隋亡书写的时代分布与内容概况。涉及隋亡书写的唐诗共有145首,主要分布在中晚唐,初盛唐数量较少。这些诗歌在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影响下的书写特色。从内容上来看,以描写隋末战乱、表达天授易代的观念、感叹隋朝兴亡为主。在描述隋末战乱时,多为概括式的整体叙述,是作为开唐英雄的背景书写的。天授易代的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隋朝兴亡的慨叹多以隋宫、汴河、隋柳、隋堤、隋陵为切入点进行描写,这也促使了隋亡意象的形成。在唐诗的隋亡书写中,有些诗作的预定读者为君王,以期讽谏,更多的诗作的既定读者是时代,自我抒怀,这些书写随着“兴”之想象与“亡”之构造,共同奏响了属于隋王朝、也属于唐王朝的悲歌。第二章着眼于唐诗书写中的隋亡原因。首先根据分析唐代史论和政论等文章中所涉及的隋亡原因可知,在这些论述中,“征伐无端”是主要的隋亡原因,这些论述主要分布在唐前期。然而,唐诗中所涉及的隋亡原因却主要是“开河南游”,唐诗中的隋亡书写主要分布在唐后期。这一转变首先与唐代社会的变迁有关,唐初对自身的定位导致“丧乱”心态仍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中晚唐相关情况有所改变;唐王朝对外政策由前期的开疆拓土转为保全自身,“征伐亡国”的前朝经验不再有现实意义;运河功用的日益提升导致运河吟咏的增多。其次,这一转变也与诗歌记事的特殊性息息相关,诗歌需要的创作条件与审美特质等因素使得开河成为诗歌探讨“隋亡原因”的切入点;再者,隋炀帝诗歌中对扬州以及龙舟的香艳描写影响了后世诗歌对开河南游的演绎。第三章探究唐诗隋亡书写在建构炀帝形象上所起的作用。隋末檄文为了表明“起兵”的正义性,将隋炀帝塑造成了一个集古今无道之君特质于一体的昏君形象,这是隋炀帝形象的第一次建构,奠定了炀帝“恶”的基础。入唐之后,《隋书》与《贞观政要》共同建构了唐代官方视野下的炀帝形象——一位胸怀大志却残暴忌刻的暴君形象,这是隋炀帝形象的第二次建构。唐诗中的隋亡书写聚焦于炀帝的开河南游,抛弃了拒谏、残暴等特征,着力描述炀帝好玩、好色的特征。并且由于诗歌情绪表达的需要,炀帝也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悲情色彩,完成了对隋炀帝形象的第三次建构,此后,文学演绎中的隋炀帝形象始终没有丢弃唐诗隋亡书写中形成的特色。
其他文献
《全球新势力与欧洲》(The New Global Powers and Europe)是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亚历山大·托莫夫教授撰写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学术专著。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书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其主要论述了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单极世界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格局演进,一个由全球经济体、区域经济体以及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受前两者深刻影响及支配的卫星国组成的多极世界结构将应际而生。在翻译源语文本的过程
移动学习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但关于国际中文教学APP之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以国际中文教学领域APP为研究对象,就此类APP(尤其是综合类的APP)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找出其共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开发应用提出改进意见。国际中文教学APP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疫情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学受到空间限制的现实问题,同时对于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学习有着积极作用。论文通过问卷对国际中文教学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能力、提升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竭之源;也是共产党人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之源。学生党员是高校中的“关键部分”,他们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整体理想信念状况,而且关乎共产党员队伍“后备军”的培养与发展,乃至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因此,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发挥学生党员的“火车头”作用,加强党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创性地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与“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在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中提出“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党内法规是对所有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进行约束的制度总称,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们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层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和功能的互补性,决定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的必然性。党内法规与国家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零售业务真正的繁荣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国金融领域零售业务形成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银行的零售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业务量上都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并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Z银行属于我国四大行之一,在国内零售业务发展中处于头部位置,但在陕西省业务规模和利润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仍有差距。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经济环境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及自我意识形成与高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满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断地怀疑与挑战自我,如何平衡好角色期待与内在自我间的关系,促使自我在内化了不同角色经验后继续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成长与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戏剧教育有其独特的形式与理念,戏剧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戏剧独特的表演形式也更容易让青少年厘清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将戏剧教育作为一
2001年以来,阿富汗进入国家重建的新时期。部落社会仍是影响国家重建的结构性变量,二者的多维互动构成国家重建的基本主题。迄今为止,普什图部落是阿富汗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社会组织。阿富汗部落社会主要由普什图两大部落体系:杜兰尼(Durrani)和吉尔查伊(Ghilzai)构成。阿富汗战争后,虽然阿富汗部落群体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但仍保留着其基本特性。整体而言,阿富汗部落社会属于“内向型社会”“自组织型
师陀是一位跨越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一生共创作、发表二百七十余篇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个领域。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师陀文学创作的重心由小说和散文转向戏剧领域,并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里,戏剧创作成为师陀后期文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十七年”时期,文学界形成了一股历史剧创作热潮,师陀顺应文艺潮流,开始进行历史剧的写作。本文以师陀在“十七年”期间创作的三部历史剧《伐竹记》《西门豹》和《列御寇》作为研
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旅游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其保护利用质量的好坏、开发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旅游开发目前也是文化遗产活态发展,弘扬其价值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承德是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之一,而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价值最大、资源禀赋最高的文化遗产,对避暑山庄进行合理、科学、高效的保护利用不仅关系到避暑山庄自身价值的实现,更与承德地区整体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有
该翻译实践报告材料选自《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作者是杰弗里·布劳顿。该书由世界著名的学术出版社路特雷奇于2003年出版,旨在介绍适用于非英语国家的英语语言教学。本报告以本书的第一、三、四及十二章为此次英汉翻译实践,旨在为未来探索此类文本翻译的研究者和译者提供一些建议。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考虑译文是否贴近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此笔者选用“目的论”来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