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以来,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地表平均温度增加了约0.9-1.5℃,略高于同时期内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同时,中国局部地区的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在水稻和小麦等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内表现明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是包括水稻和小麦在内的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大国,水稻和小麦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确保水稻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的产量,是稳定中国粮食供应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脆弱的部门,现有和未来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而温度是影响农业的最重要的气象要素。研究温度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制定相关气候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温度变化一方面会影响农业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决策。鉴于此,本文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首先考察了温度变化对我国水稻和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目前为止,国际学术界定量分析温度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最低温的升高会减少水稻单产,而日均最高温的升高则会增加水稻单产,日照时数的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根据其生长周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上述研究结果普遍基于小样本或试验田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商榷。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水稻主产区的气候条件、水稻种植技术以及水稻品种与上述国家有很多不同,已有国外文献所得出的结论很难应用和推广到中国。也有少数文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但是由于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现有国外文献也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发现小麦单产受生长周期内平均最低温和最高温的影响。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但已有研究并无定论,这可能是由于所研究地区或国家的小麦品种、生态条件、所使用数据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导致。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中国小麦单产的影响。由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为准确评价温度变化对中国小麦单产的影响,有必要根据中国小麦不同产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条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的跨学科研究是对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温度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为制定相关的气候和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评估温度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大多数研究仅考察了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鲜有研究分析温度变化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但仅仅考察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地评估温度变化对农业部门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农业加工行业的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公布的天气数据,实证分析了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加工部门的影响。本文共包括六个章节。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本文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阐明了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和评估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重要意义,界定了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等关键概念的定义,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概括和总结了论文主要创新点。本文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章重点回顾了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梳理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此外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经济总产出、工业和服务业总产出、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国际贸易、能源使用和贫困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本章对现有相关文献作了评述。本文第三章,考察了温度变化对中国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种类型水稻生产的影响。本章根据农学研究,按照水稻物候学上的特征将水稻生长季节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通过按照水稻生长阶段定义温度变量,本章详细考察了温度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在水稻生长季节中的不同阶段是否不同。现有研究发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稻单产会随日均最低温的升高而减少。与之前文献的结论相反,本章发现日均最低温升高会增加中国早稻和晚稻单产,并且温度的正向影响随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而不同。与先前研究结论一致的是,本章发现降水量对早稻和晚稻单产有着较小且负向的影响。日均最低温和降水量对中稻单产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日照水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也随水稻类型和生长阶段而不同。具体来说,在成熟阶段日均最低温每升高1℃,早稻单产会增加135-172千克/公顷,并且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最低温每升高1℃,晚稻单产会增加186-210千克/公顷。在本章所考虑的所有模型设定下,日均最低温对中稻单产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本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中国发展有效的水稻培育工程和制定气候适应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第四章,评估了温度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与过去大多数文献不同的是,本章发现日均最低温升高中国冬小麦单产会增加且这种正向效应在中国北方冬小麦产区最为显著。与先前研究一致,日均最高温升高会导致中国冬小麦单产减少。具体而言,冬小麦单产对秋季和春季的日均最低温升高呈正向响应。在不同的模型设定下,秋季的日均最低温每升高1℃,单产会相应增加160-185千克/公顷;春季的日均最低温每升高1℃冬小麦单产会增加219-461千克/公顷;冬季的日均最低温升高对单产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但是在统计上不显著。秋季和春季日均最高温每升高1℃,冬小麦单产会分别减少109-145千克/公顷和178-451千克/公顷。分区域的回归结果与前述全样本基准结果基本一致。对灌溉区和雨养区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灌溉区的冬小麦单产对日均最低温升高的响应和雨养区的响应不同。使用全球气候模型Had GEM2-ES和Nor ESM1-M,本章的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冬小麦平均单产会分别减少5.3-7.0%和2.0-3.4%。本文第五章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天气数据,本章实证分析了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加工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变化与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存在非线性关系。日均温度高于或低于[21℃,24℃)均会导致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下降,并且日均温度大于30℃对农业加工企业产出的负向影响最大。此外,本章发现,降雨量增加会导致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下降,而日照时数增加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天气变量(相对湿度、大气压力和风速)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没有显著的影响。其次,温度变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出的影响不同。具体而言,高温天数增加对农业加工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产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会导致集体、私营以及外资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下降,并且对私营企业的负向影响最大。再次,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产出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具体而言,高温天数增加会导致我国华北、华东以及中南地区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下降,并且对华北地区的负向影响最大。与此相反,高温天数增加会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增加,但是对我国东北以及西北地区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没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本章利用Nor ESM1-M模型和Had GEM2-ES模型在RCP2.6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出在中期下降约1.7%-12.6%,在长期减少约2.5%-22.3%。第六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和发现进行了总结,提出政策建议,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的拓展方向。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理解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分析,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具体而言如下:从研究内容上来讲,本文的主要贡献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本文拓展了现有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研究的研究年限,考察了跨越超过30年更长时期的温度变化对我国水稻和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其二,本文使用的数据包含了详细的不同水稻类型的信息,我们在统一的框架下系统地评估了温度变化对中国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种类型水稻生产的影响。第三,本文使用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将现有的温度变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拓展到了农业的下游加工企业。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考察温度变化对水稻和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时,本文根据水稻和冬小麦的生长周期信息划分了农作物的三个生长阶段,分别构建了三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变量。许多现有研究假定温度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是累积性的且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是可替代的。通过按照水稻和冬小麦生长阶段定义温度变量,本文考察了温度变化对单产的影响在水稻和冬小麦生长季节中的不同阶段是否不同。第二,温度变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温度水平下,温度升高对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可能不同。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使用温度区间变量作为温度变量,考察了温度变化对农业加工企业产出的非线性影响。在研究样本上,现有文献在考察温度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农业土地价值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省级和县级层面的数据,本文对农业加工企业的研究使用的是企业层面数据,可以为现有温度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此外,使用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使得我们可以考察温度变化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产出的所有制和地区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对政府和企业制定合适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江苏省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现状,探讨存在问题,为完善医院医保管理部门职能,提高其管理水平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面向江苏省13市的296家医疗机构开展调研,全面了解不同级别(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医保管理水平。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不同级别医院医保管理方式的差异。结果:江苏省医院医保管理部门职能丰富,二级、一级医院医保管理水平需加强。建议:医院应完善医保管理制度体
艺术素质测评的全面施行,对如何在初中阶段音乐教学中科学、规范、有效地实施过程性评价提出了新课题。初中学校开展音乐过程性评价,需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融合课外活动、艺术实践,搭建多元评价载体;增强定量测评规范性,助推教与学协调发展。
教师教学反馈语是教师话语中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及课堂实录的文本分析,厘清了课堂教师教学反馈语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反馈语存在的问题,如反馈语的类型较为单一、反馈语的表达夸张错位、反馈语的指向无的放矢、反馈语的使用延迟缺位,并提出改进反馈语的建议,即加强反馈语运用的自我反省、更多使用话语性反馈语或主题反馈语、在课堂教学
针对无人机群协同导航问题,提出了因子图框架下基于高斯粒子滤波和消息传递算法的无人机群协同导航方法。所提方法利用因子图描述无人机群导航状态与自身量测以及相对导航信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高斯粒子滤波实现因子图中节点之间的消息传递,完成无人机群导航状态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实现了机载多源传感信息与相对导航信息的有效融合,定位精度相比于基于因子图和粒子化消息传递的混合和积算法(H-SP
无溶剂型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相较于溶剂型来说,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不大,因而发展迅速,而环氧树脂胶粘剂更是具备众多优点。因此,将二者结合能够得到一种性能较好的胶粘剂。本论文以聚丙二醇、液化MDI和环氧树脂E-51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溶剂双组分环氧封端聚氨酯胶粘剂。同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制备的胶粘剂性能优异,邵氏D硬度达到78HD,冲击强度达到26.08 Kj/m~2,剪切强度达到20.94M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践和探索,加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机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认知更加清晰,对人才目标的培养也更加明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探究了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简单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特点,并依据其特点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以及有效利用数字
近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发布了《关于表彰202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项目的决定》,济南奥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强钢热成形智能制造系统"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奥图高强钢热成形智能制造系统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关键设备之一,实现了汽车热冲压件高质量、高效率的安全生产,并将质量追溯、压机内定位监测等智能化功能融入其中,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打破国
期刊
一、引言新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为装置艺术注入生机及活力。艺术家也可以着眼于装置艺术的设计要求以及艺术属性,整合利用各种新媒体艺术全面拓展及延伸装置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新的艺术学科门类逐步产生,该门类以数字技术为根本及核心,生动直观地凸显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的优势和价值。与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装置艺术和现成品艺术相比,
期刊
在如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技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我们生活之间联系程度的加深,当代数字媒体从业者也要关注到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从当前阶段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艺术创作者已经尝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质的飞跃,并在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以及完善数字媒体创作手
期刊
为了研究口腔护理专科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文章以某医学类高校2021届口腔护理方向班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联合PBL教学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具备PBL学习经验的学生在课后学习准备时长与PBL课堂成绩方面的表现好于无经验的学生,但在案例分析考试成绩方面差异不大;观察组学生的案例分析成绩、知识掌握程度、文献阅读能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