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约有15%-20%的乳腺癌患者是HER2阳性,这部分患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HER2阳性的患者可受益于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HER2阴性的患者对抗HER2的靶向药物不敏感,通常对其使用化疗治疗。临床上使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来检测乳腺癌样本的HER2状态,但临床上HER2状态的检测结果在不同实验室之间或不同检测方法之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中约有15%-20%的乳腺癌患者是HER2阳性,这部分患者恶性程度高、预后差。HER2阳性的患者可受益于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HER2阴性的患者对抗HER2的靶向药物不敏感,通常对其使用化疗治疗。临床上使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来检测乳腺癌样本的HER2状态,但临床上HER2状态的检测结果在不同实验室之间或不同检测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当前,已有研究利用基因表达谱来构建乳腺癌HER2状态的分类标志,但是这些标志通过一组基因的定量表达水平总结出的一个阈值来进行分类。由于基因的定量表达水平容易受到检测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类定量的标志在不同数据集之间缺乏重复性,难以直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准确分类乳腺癌HER2状态的标志。方法:为了准确识别乳腺癌患者的HER2状态,我们利用基于样本内的基因表达相对大小秩序关系来构建可对乳腺癌患者HER2状态进行分类的转录组定性标志。首先,我们在芯片平台以及二代测序平台分别筛选得到在HER2阴性乳腺癌样本中稳定但在HER2阳性乳腺癌样本中发生逆转的稳定基因对,并在两个平台中筛选得到交叠一致的逆转稳定基因对。进一步地,考虑到乳腺癌患者的HER2状态与其生存时间密切相关,我们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出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相关的逆转稳定基因对。然后,我们使用序列向前搜索算法从与生存相关的逆转稳定基因对中筛选出H-score值最大的一组基因对作为重新鉴别乳腺癌患者HER2状态的标志。最后,我们比较重新鉴别的样本与其病理标签的一致性,并验证重分类为HER2阳性样本与HER2阴性样本之间的预后差异。结果:本研究利用来自芯片平台和二代测序平台的共7套数据集,构建了包括12对基因对(12-GPS)在内的可重新鉴别乳腺癌HER2状态的分类标志。在验证集中,我们重新分类了芯片检测的303个样本,这些重分类样本中有90%的样本的HER2状态与其病理标签一致。在重分类的3151个二代测序平台样本中,94%的样本与其病理标签一致。对于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从病理标签为HER2阳性的患者中重新分类为HER2阴性患者与HER2阳性患者之间存在边缘显著差异的无复发生存期(HR=0.18,95%CI:0.02-1.42,log-rank P=0.0658)。对于仅接受手术治疗的3组生存数据,仅在一组数据中发现重新分类为HER2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重新分类为HER2阴性患者的生存率,而另外两组数据表现为边缘显著。但是,在仅接受内分泌治疗的3组生存数据中,全都表现为显著的预后差异(HR分别为3.09,3.16和1.98;95%CI分别为1.12-8.56,1.94-5.15和1.24-3.16;log-rank P分别为0.022,1.07×10-6和3.96×10-3)。在ER阳性样本中,重新分类为HER2阳性样本的生存率都显著地低于重新分类为HER2阴性样本的。结论:综上,基于转录组定性特征识别的乳腺癌样本HER2状态的分类标志,12-GPS,在不同平台中具有良好稳健性,能够准确地分类乳腺癌样本的HER2状态。该标志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回盲部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抗体检测相比在肠结核(ITB)诊断上的优越性,进一步探讨T-SPOT.TB在回盲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下发现回盲部病变且有行T-SPOT.TB、TST、结核抗体检测的住院患
目的:随着我国儿童肥胖问题益发凸显,临床中常易将隐匿阴茎与肥胖引起的埋藏阴茎相混淆。本次研究通过测量隐匿阴茎、埋藏阴茎及包茎的腹壁阴茎角,为隐匿阴茎与埋藏阴茎的临床鉴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隐匿阴茎19例,埋藏阴茎7例,包茎19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判断患儿的肥胖程度,分别记录为正常、超重、肥胖。拍摄站立位侧面、平卧位侧面的下腹部
目的:1.澄清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2.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体验。3.从家庭照顾者视角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表现形式。方法:1.采用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方法对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福建省某宁养院的18位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后,采用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甲苯胺蓝组织切片染色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简称qPCR)检测幽门螺杆菌(HP)两种方法结果和程度的一致性;探究HP菌株分型及分析HP菌株分型与胃黏膜活检组织形态(萎缩程度、肠化程度、有无淋巴组织增生、腺上皮瘤变程度)及HP阳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究HP阳性患者中克拉霉素耐药位点A2142G、A2143G突变情况,并分
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筛查中已被证明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凝集素印迹(Lectin-blot)、凝集素芯片(Lectin microarray)以及糖蛋白电泳等技术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一套有效直观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概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福建省立医院自2016年09月至2019年11月间共104例行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以是否发生术后临床相关胰瘘作为观察终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临床相关胰瘘
目的探讨直肠癌在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 CRT)后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的病人与直肠癌直接接受腹腔镜TME手术的病人之间术后疗效的差异。方法分别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198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的患者和304例单纯手术的直
华法林作为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相关研究十分深入,但已知的影响因素只能解释华法林40~60%的个体化差异。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代谢,因此肠道菌群或可影响华法林的体内处置过程。本文通过临床研究探寻华法林与肠道菌群间的相关性,并设计动物试验研究其药动学影响与机制,因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提高,而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共同列入研究。目的基于“转运-代谢交叠”研究肠道菌群对口服抗
目的探讨基于软组织外科学理论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部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取膝关节周围压痛点为治疗部位,能流密度0.20~0.25m J/mm~2,频率10~12Hz,总计4000次冲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大腿内、外侧肌群治疗部位,能流密度0.2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及肝纤维化分期的可行性以及肝脏硬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0只)和实验组(48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喂,实验组通过不同饮食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1、2、3、8、12周末行大鼠肝脏SWE检查,记录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检查完成后处死大鼠,切除大鼠肝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