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酰化修饰调控玫瑰孢链霉菌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aaxz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不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可以为生物体提供竞争优势。在细菌中,链霉菌合成了种类最多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临床中药物先导化合物重要的天然宝库。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受到严谨的时序性调控。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转录调控,依靠重要的转录因子级联调控基因的表达。但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其调控的研究报道非常少。蛋白质酰化修饰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酰基以辅酶A为载体、在酶催化下转移到蛋白质赖氨酸(K)侧链的ε-氨基上,从而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定位等。巴豆酰化修饰(Kc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该修饰多集中在启动子和潜在的增强子区域的组蛋白上,后期发现在胞质蛋白中也存在大量的巴豆酰化修饰位点,与蛋白质功能紧密相关。巴豆酰基中存在的碳碳双键使其具有其他酰基不具有的刚性,因此,研究者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促使巴豆酰化修饰具有独特的调控效应。在微生物中,已有多种酰化修饰类型被鉴定,赋予细胞快速响应细胞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但几乎没有巴豆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研究成果。本课题以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为研究对象,鉴定了巴豆酰化修饰蛋白质组,解析了巴豆酰化修饰通过调控糖代谢、关键转录因子活性调控链霉菌代谢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免疫亲和富集巴豆酰化修饰肽段,并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修饰位点,共鉴定得到3944个巴豆酰化修饰位点,分布在1389个蛋白质中,占玫瑰孢链霉菌总蛋白的19.61%,涉及所有代谢途径。与玫瑰孢链霉菌中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比较发现,虽然两种修饰使用相同的修饰酶和去修饰酶,但巴豆酰化修饰位点所在的motif与乙酰化修饰有很大区别,且前者更倾向于选择与初级代谢的碳代谢途径相关的酶。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链霉菌在其正常的生命周期中,需要在初级代谢中积累巴豆酰化修饰,而在次级代谢过程中需及时消除部分巴豆酰化修饰以维持其正常的代谢过程。KEGG通路分析中发现,葡萄糖分解代谢途径中所有酶都存在巴豆酰化修饰,包括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在去巴豆酰化酶缺失株Δcob B中,我们发现蛋白组存在过度巴豆酰化修饰。这不仅增加了葡萄糖激酶(Glk)被修饰的程度,进一步降低其激酶活性;而且促进了总葡萄糖消耗,表明巴豆酰化修饰程度提高可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同时,非速效碳源利用基因的表达被抑制,表明碳源代谢物抑制效应增强。我们推测Glk被巴豆酰化修饰并与其他调节元件相互作用是触发碳源代谢物抑制效应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葡萄糖激酶缺失株Δglk中回补了野生型Glk蛋白、模拟巴豆酰化修饰的Glk(K89Q,K91Q)蛋白和不存在修饰的Glk(K89R,K91R)蛋白,以分析巴豆酰化修饰对碳源代谢物抑制效应的影响。我们通过检测半乳糖利用基因gal K的表达量表征抑制效应的程度,验证发现在模拟修饰蛋白的回补菌株中,碳源代谢物抑制效应程度显著高于不修饰和野生型蛋白的回补菌株。因此,巴豆酰化修饰作用至少通过Glk的激酶活性和碳源代谢选择的双重调控途径来调节链霉菌的代谢状态。但是巴豆酰化修饰的Glk蛋白与其他调节元件相互作用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同时研究了巴豆酰化修饰通过链霉菌中保守的转录调控因子Atr A来调控细菌代谢的分子机制。Atr A是达托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正调控元件,可直接与基因簇的启动子结合,促进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Atr A在多种链霉菌中的同源蛋白也被验证用于调控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内蛋白的转录。在玫瑰孢链霉菌中,我们鉴定到Atr A可以被巴豆酰化修饰,修饰位点位于该蛋白N端Helix–Turn–Helix(HTH)DNA结合结构域中的保守赖氨酸残基104(K104)。修饰的发生可降低Atr A蛋白对靶基因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在玫瑰孢链霉菌中,Atr A的K104被巴豆酰化修饰会造成细菌生长缺陷、生物量降低且不会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如达托霉素和代表性的红色素。Ch IP-Seq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Atr A直接调控的基因在模拟修饰的点突变菌株中都丧失了与Atr A结合的能力,但仍存在小部分基因是点突变蛋白Atr A(K104Q)独特识别的。这说明Atr A被巴豆酰化修饰后细胞内可能产生全新的调控途径,以此来控制链霉菌菌丝分化和代谢过程。本文首次揭示了巴豆酰化修饰在链霉菌中是一种保守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且普遍存在于各种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中。我们验证了链霉菌中催化巴豆酰化修饰和去修饰过程酶的功能,首次将依赖于Glk蛋白的碳源代谢物抑制作用与蛋白质酰化修饰联系,揭示了通过对Glk的可逆巴豆酰化修饰调控葡萄糖代谢抑制效应强度的调控模式。同时解析了巴豆酰化修饰对转录调控因子Atr A识别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初步揭示了巴豆酰化修饰通过控制基因表达调控链霉菌代谢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对碳单位在链霉菌代谢过程中的代谢流向和未来巴豆酰化修饰对次级代谢产物挖掘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变化被广泛认为是记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编码和存储的机制。这种改变可以由经历引发的神经元活动所驱动且被神经元可塑性决定。以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效应为代表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信息长期储存的主要神经机制。过去已经有文献表明一旦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受损,大脑学习记忆能力就会相应下降。因此,揭示LTP的细胞分子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基
学位
生物体内的细胞每天都由于各种内外环境因素而遭受着DNA损伤。未能被及时修复的DNA损伤积累会造成基因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疾病发生。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DSB)是一类对生物体危害严重的DNA损伤形式。细胞内主要存在两种DSB修复方式,分别是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
学位
各种类型的人工生物材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起到了极大的贡献作用。但是骨科植入假体后引起的相关细菌感染仍是导致植入手术失败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对于骨科植入物感染,普通的抗微生物治疗往往不能有效地抵抗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假体翻修等过程中的多波的感染,往往导致感染不能控制,甚至会将新的微生物病原体引入到植入物中导致新一轮的感染。第一部分我们通过微弧氧化,电泳及氧化还原反应在钛合金表面负载有效的碘元素
学位
科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磁性材料,尤其是常用于航天、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软磁铁氧体。其中高磁导率的MnZn铁氧体与高电阻率、低损耗特性的NiZn铁氧体作为用量最大的两种软磁铁氧体,主要被用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变压器、电感器、隔离器、移相器以及信息存储单元等。随着器件小型化的发展,单一的铁氧体材料在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为了满足更广的应用范围,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两种铁氧体叠层共烧,既能满足器件小型化和宽频应用
学位
牙齿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和维护患者健康。过去牙齿缺失,通常用固定义齿或者活动假牙来修复口腔内缺失的牙齿和支持组织,但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牙已成为目前修复牙齿缺失的最佳修复体。在各类种植技术中,即刻种植被认为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次数,维持软组织的量,并尽可能的保存了周围骨组织体积,在术中术者可以利用拔牙窝来指导种植体的植入方向。该种植方式也越来越多的代替了延期种植在一些病例中的应用
学位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未明,以肺泡炎症、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肺疾病,由于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免疫调节和多向分化潜力,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宫血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学位
2020年,乳腺癌成为全球发生率和女性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患者数量逐年递增且呈年轻化趋势。由于乳腺癌患者在免疫表型和治疗反应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乳腺癌患者经常发生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错误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DEPTOR是mTOR的天然抑制剂,通过直接抑制mTOR激酶活性,调节细胞增殖和生存。ErbB2是一种典型的酪
学位
炎症小体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其活化对于机体发挥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胆固醇代谢作为脂质代谢中的重要环节,参与到机体的各种反应中,但是胆固醇合成在炎症小体活化中的作用
学位
CT图像多材料分解理论中,物质的衰减系数被近似为多种基材料的线性加权,多材料分解技术利用分解算法将原始CT图像分解到多个材料基中,从而有效区分不同材料和相对比例,实现定量成像,提升诊疗精度。分解的材料可用于临床应用,例如病灶勾画、血管造影去骨、虚拟单能图像合成、虚拟非增强成像、肝纤维化定量等。受制于材料分解过程中的病态性质和噪声放大特性,目前分解产生的材料图数量有限、噪声污染强且图像精度差。本文对
学位
血小板的活化参与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血小板活化时所调控的分子机制,阐述凝血障碍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可以为临床上该类疾病提供治疗新靶点以及思路。血栓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血小板的初始粘附、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栓的增长和稳定形成。整合素αIIbβ3是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分泌以及血栓稳定形成的中心分子,它能通过质膜双向传递活化的分子信号。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