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BP1缺失对BRCA1完全敲除小鼠功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内的细胞每天都由于各种内外环境因素而遭受着DNA损伤。未能被及时修复的DNA损伤积累会造成基因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疾病发生。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DSB)是一类对生物体危害严重的DNA损伤形式。细胞内主要存在两种DSB修复方式,分别是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NHEJ是一种易出错但是非常高效的修复方式,该方式主要利用DNA连接酶将DSB位点处的断口直接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DNA损伤的修复。不同于NHEJ,HR是一种高保真的修复方式。HR发生的前提是在DSB缺口处发生DNA的末端切割。在DNA末端切割之后,DNA的3’端会形成裸露的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 DNA)。裸露的3’端ss DNA会被单链DNA结合蛋白复合体RPA包裹,随后由重组酶RAD51取代RPA与3’端ss DNA结合,从而介导后续的链侵袭,DNA新链的合成与连接等事件的发生,最终完成HR修复。NHEJ修复贯穿整个细胞周期,而HR修复主要发生在S/G2期。细胞在对DSB修复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调控机制,即在一系列蛋白的作用下,细胞可以选择利用NHEJ或HR修复途径对DSB进行修复。BRCA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是HR修复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HR修复中它主要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参与DSB修复途径选择调控,在DSB位点与负责DNA末端保护的蛋白53BP1及其结合蛋白发生拮抗作用,移除DNA末端保护并促进DNA末端切割,从而使DSB修复方式向HR途径进行。二是通过与PALB2结合,将PALB2/BRCA2/RAD51复合体带至DSB位点,介导重组酶RAD51在3’端ss DNA上的装配。三是通过与RAD51直接结合,促进RAD51介导的链侵袭反应。缺失BRCA1会导致HR修复缺陷,造成基因组不稳定性。在人类中,BRCA1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HR在胚胎发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鼠中,因BRCA1缺失而引起的HR缺陷会导致胚胎无法正常存活。早些年的研究表明,敲除53BP1可以通过促进DSB修复途径向HR进行从而恢复HR修复拯救BRCA1等位基因突变小鼠的胚胎致死。然而,这些小鼠体内携带的BRCA1突变体蛋白还保留着绝大部分BRCA1的功能结构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BRCA1完全敲除小鼠。因此,研究53BP1缺失能否拯救BRCA1完全敲除小鼠的胚胎致死和HR修复缺陷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探索53BP1缺失是否能够拯救BRCA1完全敲除小鼠的胚胎发育障碍和HR修复缺陷,我们选择BRCA1等位基因完全敲除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经典的遗传学手段获得了BRCA1-53BP1双敲除(Double knockout,DKO)小鼠。我们对BRCA1-53BP1 DKO小鼠展开研究后发现,缺失53BP1可以部分拯救BRCA1完全敲除小鼠的胚胎致死,然而,在BRCA1-53BP1 DKO小鼠体内仍然存在着显著的HR修复缺陷。另外,在BRCA1-53BP1 DKO细胞内一种不常用且易引入突变的DSB修复方式微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 joining,MMEJ)的活性上升。除此之外,由于积累的DNA损伤无法被有效修复,细胞内产生了严重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出生后的BRCA1-53BP1 DKO小鼠均会因发生胸腺淋巴瘤而死亡。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敲除53BP1在未能挽救HR相关缺陷的情况下,能够部分拯救BRCA1完全缺失小鼠的胚胎致死情况。MMEJ修复途径的活性增强可能帮助了部分BRCA1-53BP1双敲除小鼠在胚胎发育时期绕过胚胎死亡。然而,出生后的小鼠体内存在严重的HR缺陷,并且产生了基因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肿瘤发生。我们的研究也提示了,53BP1缺失与BRCA1沉默表达的肿瘤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地正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全球儿童致盲的首要病因。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白内障中超过50%由晶体蛋白突变造成。γC晶体蛋白属于晶状体的结构蛋白,其蛋白结构稳定性对晶状体正确屈光度和透明性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报道先天性白内障的γC晶体蛋白致病突变较少,对γC晶体蛋白致病突变的致病机制研究少。人源γC晶体蛋白的晶体结构于近年得到解析,使通过分子动力模拟方法进行准确模拟成为可能。研究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突变的分子层
学位
背景:肿瘤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癌症是对全世界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整体癌症发病率和死亡人数一直增加,日益增加的癌症负担给我国的卫生医疗系统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化疗是目前临床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药物使用增加或者疾病进展,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耐受率逐渐升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逐渐减弱,且药物带来的全身性毒副作用也是巨大的身体负担。因此,对于能更有效更精准地治疗肿瘤并
学位
研究背景:肝移植是救治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手段。中国大陆每年完成肝移植超过6000例,位居世界第二。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s)是导致肝移植术后长期预后不良、再次肝移植甚至死亡的关键因素。患者常需要反复接受内镜、介入或者手术治疗。长期以来,BCs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趋势。因此,寻找新型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供肝质量评价指标和建立健全预测预警体系至关重要。研究目的:本研究
学位
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干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极其有限,缺少直接的因果性证据支持。此外,观察性研究提示T2DM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和部分血液指标与CAD相关。由于混杂偏倚和反向因果的影响,尚不清楚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关联。本文旨在应用大样本基因测序数据系统性探究
学位
第一部分矢状位腰椎MRI智能量化分析系统Spine Explorer(倚天)的研发和应用背景尽管量化测量提高了腰椎间盘退变评估的准确性,量化参数的获取依赖于对矢状位腰椎核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MRI)进行手工分割和测量,其过程费时费力而且易引入主观误差。目前,仅有个别半自动软件系统可用于量化分析腰椎MRI上的椎体和椎间盘。目的研发并验证基于深度学习的软件系
学位
第一部分构建结直肠癌蛋白质数据库与各阶段样品蛋白质组学目的:收集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展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标本,构建结直肠癌蛋白质数据库。使用PCT-DIA(Pressure Cycling Technology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技术对采集到的队列样品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结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一种通常伴有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老年疾病,正日渐成为老年生活的主要负担之一。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反向剪接形成的闭环RNA,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丰度和组织特异性以及一定的物种保守性,且有丰富的作用机制,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的:研究circRSU1和circPDE4B在软骨细胞中
学位
HSV-1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口唇疱疹,脑炎,以及导致眼科致盲主要原因之一的眼睛感染。人一旦感染该病毒后,就会进入三叉神经等感觉神经节或颈上神经节等自主神经节中形成终身潜伏。在某些激活因素作用下,如过度疲劳、过度紧张、过多接受紫外线等,病毒会从潜伏状态重新激活复制,再次引起原先感染部位或者其它器官的复发感染。现在对于HSV-1感染的主要治疗措施是用药物阿昔洛韦(ACV),
学位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组异质性白血病,源于造血前体细胞的恶性增殖,易复发和产生耐药,五年生存率为20%-25%。多项研究显示CXCR4/SDF1-α信号通路在AML骨髓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考察了POL(一种新型CXCR4拮抗剂)能否在体内外抑制AML细胞CXCR4/SDF1-α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表明,
学位
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变化被广泛认为是记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编码和存储的机制。这种改变可以由经历引发的神经元活动所驱动且被神经元可塑性决定。以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效应为代表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信息长期储存的主要神经机制。过去已经有文献表明一旦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受损,大脑学习记忆能力就会相应下降。因此,揭示LTP的细胞分子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