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壳蛤幼虫、稚贝生理生态学和人工育苗的研究

来源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0~2003年对硬壳蛤人工促熟、催产、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等人工育苗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潮间带池塘底播(砂、泥两种滩底)、池塘网箱、海区吊挂网袋、室内育苗池底播(砂底)和育苗池网箱等不同培养方式的稚贝中间培育.同时,进行了浮游幼虫的变态、稚贝潜砂、稚贝干露和淡水侵泡耐受能力、稚贝同化率及稚贝对重金属排除等幼虫、稚贝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升温促熟、阴干变温刺激可有效地控制硬壳蛤的繁殖以达到人工获得受精卵的目的;硬壳蛤幼虫适宜的培育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19-27℃、25-33.6.湛江等鞭金藻是幼虫的适宜饵料,湛江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效果更佳.2.采用网箱和网袋的中间育成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海上网袋、池塘网箱和育苗池网箱稚贝壳长日生长量分别为0.16mm/d、0.14mm/d、0.15mm/d.底播培养稚贝生长速度小于0.06mm/d.3.以波纹板和塑料薄膜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可以使浮游幼虫的变态率由16.14%~21.00%提高到68.54%~85.53%,变态后38d稚贝的成活率达到90%,壳长、壳高和体重的平均日生长量分别达到90.09μm/d、75.66μm/d和2.23mg/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稚贝平均壳长达4.62mm,数量约1000万枚.4.KCl、氯化乙酰胆碱和DL-α-氨基丙氨酸对硬壳蛤幼虫变态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KCl诱导效果极显著,其中以浓度为0.01mol/L的KCl对幼虫的诱导的效果最好.而氯化乙酰胆碱对幼虫的诱导效果也极为显著,浓度为10<-3>mol/L的氯化乙酰胆碱诱导3h后,变态率几乎达85%.DL-α-氨基丙氨酸虽然对硬壳蛤幼虫变态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明显.5.温度、光照强度和硬壳蛤大小对潜砂有显著性影响(p<0.05).8℃和12℃、有光照条件下,较利于硬壳蛤潜砂.相同条件下,8mm、10mm硬壳蛤比20mm潜砂快.6.硬壳蛤稚贝对淡水浸泡和干露的耐受能力较强,随着稚贝规格的增大对淡水浸泡的耐受能力增加,壳长784μm的稚贝淡水浸泡30min不发生死亡,气温28~30℃条件下,壳长为1.54mm的稚贝干露24h不发生死亡.7.饵料的同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温度、规格、铒料与温度的交互作用、饵料和规格的交互作用对同化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小球藻的同化率最高为90.40%,金藻、硅藻和扁藻的同化率分别为72.30%、53.01%和29.42%.
其他文献
该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黑龙江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银鲫的倍性,对已确定为三倍体即行雌核发育的个体再选用32对与银鲫属于不同属的普通鲤鱼微卫星引物和5对鲫鱼微卫星引物,检测
1961年,当时还名为芭芭拉·休伯曼(Barbara Huberman)的芭芭拉·利斯科夫(Barbara Liskov)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后,决定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  普林斯顿大学回信说不接收女学生。利斯科夫表示,现在回想起来, “我当时收到这样的回信感到很吃惊,当时自已比较天真,就这样被他们轻易的打发走了。”  那时很多女性都知道她们在某些领域并不受欢迎,但利斯科夫从
在金融危机发生至今的四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一直不景气,使得航运业持续低迷,并严重冲击了新造船市场,船舶业处境艰难,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市场何时能够复苏?
在研究战术弹道导弹电子对抗条件下作战仿真运用问题时,我们成功地将模糊神经网络与证据推理相结合,弥补了传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未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缺陷,提高了数据融
在对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患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寄生虫、真菌检查、虾池水质分析、细菌分离、以及组织病理观察,证实寄生虫、真菌、水质环境因素
自主创新项目rn1.自主创新扶持重点rn(1)依托重点产业集群或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地方优势产业建立的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技术服务机构和有组织的、定期的专项服务活动),重点支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对虾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脏等组织中诺氟沙星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100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ZORBAXSB-C18.分析血淋巴用流动相为乙
一该论文探讨利用鱼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高度多态性来研究鱼类种群间遗传结构和寻找分子遗传标记.根据已报道的鲤鱼MHC I类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兴国
2000年10月至2002年3月,在胶南、青岛两养殖海区就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情况及中华豆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对不同感染情况下中华豆蟹的甲宽与贻贝壳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
对瓯江彩鲤、日本锦鲤及其正反杂交F,采用同塘试验比较生长率,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分析形态差异.总体上,日本锦鲤对正反杂交F的遗传影响明显大于瓯江彩鲤,2个亲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