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比较单纯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伴有视网膜下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院眼底外科2组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90例411眼,术前检查或术中发现伴有视网膜下膜患者61例68眼,收集其中伴有视网膜下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28例31眼作为研究对象。初次诊断为视网膜脱离29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C2级7眼、C3级10眼、Dl级9眼、D2级3眼、D3级2眼。将病例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玻璃体切割组(单纯玻切组)18例20眼和玻璃体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组(联合手术组)10例11眼。术后随访时间6~46个月,平均13.5个月,比较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眼部基本情况,观察各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单次手术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变化、手术并发症、复发因为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视网膜下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6.55%(68/411)。单纯玻切组和联合手术组两组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85.0%(17/20)和72.73%(8/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4,P>0.05)。两组患者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分别为95.0%(19/20)和90.91%(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5,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因为为PVR的形成或者进展、新孔形成、原孔闭合不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3,P>0.05)。单纯玻切组患者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1.79±0.83),术后视力为(1.31±1.02),术后视力平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P<0.05);联合手术组术前视力为(1.63±0.62),术后视力为(1.31±0.50),术后视力平均较术前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9,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以及最终随访视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最终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7,P>0.05)。总体病人术后视力小于0.1(小数记录法)占61.29%。术后小于0.05(小数记录法)的占38.71%。手术并发症情况,单纯玻切组、联合手术组术中发生视网膜出血分别为10.00%(2/20)和9.09%(1/11),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45.00%(9/20)和45.45%(5/11),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为50.00%(10/20)和45.45%(5/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玻切组与联合手术组分别有5.00%(1/20)和36.36%(4/11)出现近视改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0.042,P<0.05)。
结论:视网膜下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6.55%(68/411)。对于伴有视网膜下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均能达到理想的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视力预后较差。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伴有视网膜下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相似,是否联合巩膜扣带需要根据眼部具体情况和手术者的经验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