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不地道是“指外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一种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但却可接受的外语表达现象”(Jiang&Zhou,2015)。当前,针对隐性不地道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层面的探讨,相关句子层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此外,将语言概念能力与隐性不地道现象相结合,从而深入探讨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语言概念能力视角出发,通过采用ERPs实验技术,对外语学习者外语使用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做进一步考察。具体研究问题为:在句子产出过程中,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是否会发生隐性不地道现象?本研究采用2×2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分为无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和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两个部分。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17名研究生为被试,采用句子迫选任务,以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首先对所呈现的英语句子进行理解,然后对所呈现的两种具有不同概念化模式的空缺填词能否填入之前的句子进行判断,之后通过比较其反应时和脑电数据来探讨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对具有不同概念化模式的空缺填词的加工差异。实验采用E-Prime 2.0软件进行编程,实验中产生的脑电数据通过Neuroscan4.5和Synaps 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并且将结果输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整个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实验结果如下:(1)在无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下,对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被试在反应时上无显著差异(t(13)=-1.406,p=.183>0.05),但在准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t(13)=4.516,p=.001<0.01)。脑电结果显示,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相比,被试对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诱发了更大的N400和更小的P600,且两者在N400波幅(F(1,14)=6.70,p=.021<.05)上存在显著主效应,P600波幅(F(1,14)=3.92,p=.067>0.05)上存在边缘显著主效应。这表明,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英语句子加工过程中,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2)在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下,对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被试在反应时(t(13)=-2.378,p=.033<0.05)和准确率(t(13)=5.747,p=.000<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脑电数据显示,与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相比,被试对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诱发了更小的N400和更大的P600,且两者在P600平均波幅(F(1,14)=5.14,p=.040<.05)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这表明,汉语概念化模式的诱导加大了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对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的偏好,促进了隐性不地道现象的产生。(3)两种启动条件对比可以发现,行为结果存在不一致,表明反应时和准确率在探测隐性不地道现象的灵敏度上存在差异。此外,行为结果与脑电结果也存在差异,表明两种指标反映了不同的加工机制。综上所述: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发生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使用中。本文认为,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发生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能力强大而外语概念能力相对有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