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骨显像剂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在骨损伤修复不同阶段的分布状况。方法:用电钻股骨凿孔的方法,制作兔股骨损伤的模型共30只。其中左侧股骨为实验侧,右侧股骨为对照侧;制作模型兔之后不加任何干预措施,待其自然生长修复。根据骨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分成A组、B组和C组。A组为股骨损伤修复的第1周;B组为股骨损伤修复的第2周;C组为股骨损伤修复的第3周,每组分别有10只模型兔。在骨损伤修复不同阶段的最后一天,经耳缘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mTc-MDP 37MBq,2小时后行股骨平面及SPECT/CT显像。在后处理系统上勾画感兴趣区,感兴趣区为实验侧骨损伤部位和对照侧正常区域,得到相应的放射性计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比较三组间靶/本底比值(Target/back ground ratio,T/B)是否存在差异性,LSD进行两两比较;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各组内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放射性计数是否存在差异性。SPECT/CT扫描结束之后处死兔,取实验侧股骨,在磷屏成像板避光持续曝光30 min,应用磷屏成像软件分析影像数据,得到感兴趣区的光强度,比较三组模型兔股骨标本的体外放射性差异。将实验侧缺损区域切成小骨块,制作成硬组织切片,行放射自显影相关处理。暗室中操作给硬组织切片涂核-4乳胶,4℃冰箱中持续曝光48小时,行显影和定影处理;显微镜下观察银颗粒在三组硬组织切片中沉积的具体位置。结果:SPECT扫描平面像观察到,显像剂99mTc-MDP在骨修复不同阶段的分布均增高;三组模型兔都表现出实验侧较对照侧增高的放射性浓聚;在第2周时骨损伤区域浓聚的99mTc-MDP高于另外两组。三组间放射性计数的T/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83,p=0.02)。三组放射性计数T/B值(A组1.16±0.14,B组1.39±0.23,C组1.18±0.10)两两比较,A组和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83);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三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最大放射性计数比较A组(实验侧50.00±12.25,对照侧43.20±9.57,p=0.01);B组(实验侧59.50±12.83,对照侧50.00±12.30,p<0.01);C组(实验侧55.10±9.26,对照侧44.30±6.50,p=0.02),三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最大放射性计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差异最显著。磷屏成像三组骨标本的光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8.25,p=0.02)。三组标本的光强度两两相比较,A组和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31);B组和C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硬组织切片在放射自显影后镜下可观察到在骨修复的不同阶段,银颗粒在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均有沉积。结论:在股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在成骨不活跃的阶段有99mTc-MDP的分布浓聚;SPECT/CT显像中,显像剂进入骨组织的机制除了与羟基磷灰石的化学吸附作用外,还存在其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