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体现及使用策略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及地理教学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教版新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于2019年投入使用,新版教材依据新课标做出了许多改进,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人地协调观教学素材,教材作为教学的直接材料,也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直接依据,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对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涵、培养过程,教材与人地协调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新版本必修两册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体系和表层系统按照人地协调观的水平划分、体现角度、体现观念进行分类分析。通过与一线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程度,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意见和建议。最终,在对人地协调观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教材内容提出了具体的使用策略。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后,发现新教材内容更新,时效性更强,更能贴合时代发展的背景。人地协调观内容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协调”几个方面都有所展现。教材表层系统内容丰富多样,文字使得人地协调观的表达更加严谨,图像使得人地协调观的表达更加丰富、直观,活动使得人地协调观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案例、问题探究使得人地协调观观念贴合实际。通过与教师的访谈结果得到,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是对核心素养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这表明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程度因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高一学生较为模糊,高三学生经过地理知识的整体学习,大多对人地协调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结合分析和访谈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教材的使用要以课标为依据,以高效的教学方法为指导,既要提高教师教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上升到审美观、价值观的高度。例如巧设导入情境,激发人地协调意识;拓展教材案例,深入人地关系思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教学;整合乡土地理,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关注过程性评价,多层次培养人地协调观。
其他文献
近代是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性道德”观通过译著引进、报刊传播等方式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的道德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新性道德”在中国的传入同时也是中外教育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打破传统意义上比较教育学的静态研究模式,对“新性道德”观念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影响进行探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新性道德”观在中国的引入意味着近代“人的解放”关键命题的改变,引发了颠覆中国传统两性道德观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是实施生存教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生存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各种生存体验,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受自然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生存教育的实施还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小学生的生存意识与能力令人担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研究。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生存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
道德活动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生成并指向想象力的活动。道德想象力因其对道德经验的承认、对道德情景与道德知识之内在联系的关注、对道德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塑,而具有对道德行为及其结果的充分感受、预见与生成的功用。生成并培育个体的道德想象力,是多元价值共生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具有方法论价值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以杜威道德想象力思想为线索,意在揭示道德想象力的本源、本质与特征,探讨其在个体道德发展、学校德育变革以及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以师生和家长为参与主体,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对学校秩序造成破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威胁师生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稳定发展,导致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研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对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总量的增长离不开能够产生具体效益的优质项目,为更好的服务项目能够更加快速的完成建设任务,各个地方的政府正在着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方面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行简政放权,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因为审批全过程耗时长、事项往往串联审批、各信息系统之间缺少互联互通、重视事前审批忽视事中事后监管、中介服务不规范、审批标准不统一等问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是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而是学生和教师共阅读实践、同思考体验的活动。基于此,教师和学生要用对应的思维看待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偏失任何一方的阅读教学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小学语文对应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对应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对应教育为基础,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歌剧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作曲栾凯。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已经在大半个中国巡演一百余场。歌剧紧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创作主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发生的故事,用真人真事真情,传播了红色经典,展现了沂蒙精神,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本文首先对歌剧《沂蒙山》的剧情及艺术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当今的热门流行话题,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讨论也是越来越多。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台,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当前各个学科都在围绕着核心素养的总要求,制定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达到其培养人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特殊时期,心思细腻,情绪敏感,音乐恰好能够通过旋律来调节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净化心灵,陶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个人价值的关注由普遍性、共同性一面转向了个人性和多样性一面。为了尽可能的将生而不同的人培养成更加不同的人,让学生能够带着个性而来,有着特色而去,教学宽容变得愈发必要。由于教学承载着塑造人的生命、价值与品性的使命,每一个合格教师的教学都朝向这一使命努力,因而这种必要的实现是可能的。然而,受到对教学宽容的误读与教学实践困境的限制,教学宽容常被排挤到教学活动的边缘,成为一种可有可无
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及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2014年,党中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公民的网络素养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础,网络素养教育更是建设网络强国的保障。目前,我国公民的网络素养表现还远远达不到网络强国的要求。要想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要求,势必需要借助教育的途径,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能力,培养新时代的网络素养观念。大学生作为网络变革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受害者,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