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是中国人居空间的一个特有概念,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小城镇是介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按照国际经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初步走完了初期发展阶段,正在跨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要以农村地区量大面广的小城镇的快速成长为基础的。小城镇的建设受到了自中央到地方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积极推进。 我国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策的教训。本文试图从研究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发现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小城镇的建设实践有所裨益。 开篇是有关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小城镇的基本概念,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以及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探讨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第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密不可分,互生互动。 1.农村工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小城镇发展又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空间载体。 2.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具有协同效应,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农村第三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第二战场,而小城镇将扮演主战场的重要角色,同时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反哺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小城镇功能。 第三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 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建设性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点:⑧硕士学位论文入[A STER’51‘I正515 1.小城镇发展的支撑条件。文章认为当前小城镇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小城镇工业发展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是挖掘培育本地的产业特色,避免与它镇的产业雷同,走专业化的道路,延伸完善产业链,强化专业镇意识;手段之二是农村工业由分散向集中布局,集中至小城镇工业园区,增强其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2.尊重经济发展的“极化一扩散”规律,合理建构城镇体系。其中心思想是打破现有城镇网络的匀质结构,有选择、有重点地培植具有极化条件的城镇,使其率先快速发展,最终起到扩散带动的效用。 3.加大力度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扩大小城镇规模。文章认为小城镇行政区合适规模为10万人左右,镇区人口合理规模为5万人左右。 4.改变农村工业的“乡属、镇属”所有制形式,使企业完全脱离农村属地的束缚,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导现代股份制企业进入城镇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