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胡(Bupleuri Radix)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取代野生柴胡成为商品柴胡主流产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中,人们对野生柴胡的利用长期处于多基原物种混用的状态,而《中国药典》收录仅有柴胡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二个基原物种。由于柴胡属植物形态辨识不易,野生分布区广泛且多物种重叠,不同产区原就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在栽培柴胡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近缘易混品被引种栽培的情况,并且在较短的栽培历史中难以剔除。究竟我国目前栽培柴胡的基原状况如何,尚未见较全面的收集与鉴定;同时,长期以来栽培柴胡均依照野生柴胡的分类标准进行鉴定,由于栽培措施导致栽培柴胡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及种内多样性的存在,致使栽培种质鉴定令人困惑,与其对应的鉴定方法体系未很好建立,为栽培柴胡的识别和利用带有诸多限制。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市场调研和产地调研明确中国栽培柴胡主产区分布、大致品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对各主产区进行样品采集、试验田种植及观察比对,联合应用原植物及药材的形态学鉴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相互验证并确认鉴定结论,系统全面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特征并进行准确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柴胡资源调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柴胡药材以栽培品为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及黑龙江,野生柴胡主要来自于内蒙古,物种基原标示不明确,均以柴胡之名流通。药用部位以根为主,也有少数柴胡地上部分在市场中出售。通过产地调研发现各主产区主流的种质均不相同,有的地区不止一个,总计有6种主要的栽培种质,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引种的现象。通过对文献调研发现,同一种质类型存在不同鉴定意见,不同物种间有时存在着一致的鉴定序列。(2)栽培柴胡种质基原确定联合形态性状鉴定、显微分析、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首次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并准确鉴定,明确了栽培柴胡中基原争议种质和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其中,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主要栽培种质相互间存在形态差异,但基原均为北柴胡B.chinen,se为北柴胡种下的三种不同类型。黑龙江地区栽培种质主要为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除大面积栽培以上两种《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外,甘肃省还栽培有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河北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种植有三岛柴胡B.falcatum。(3)栽培柴胡鉴定方法建立在准确鉴定各栽培柴胡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鉴别研究,首次系统研究确定了栽培柴胡相对野生柴胡主要的变化特征,同时得出栽培柴胡种质间的主要区分特征,包括以往未有记载的柴胡形态区别特征7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栽培柴胡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定检索表;从四个常用的通用DNA鉴定条形码(ITS,psbA-trnH,rbcL,matK)中筛选出适用于栽培柴胡鉴定的DNA条形码ITS用于栽培柴胡种质鉴定,验证形态学鉴定结果;进一步采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鉴定并确认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的结果,同时为开发适于栽培柴胡物种及不同产地种质鉴定更有效的分子标记,筛选出具有区分效果的SSR分子标记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用作栽培柴胡鉴定的补充分子标记或条形码。结合修订的栽培柴胡鉴定检索表、显微特征、标准的DNA鉴定条形码序列、叶绿体基因组及新的分子标记,建立的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栽培柴胡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开发栽培柴胡资源,安全有效地利用柴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也可为有类似问题的药材如山药、桑椹、枸杞子等物种基原鉴定和分类分析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类以非化脓性中、小胆管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既有研究发现,过度活化的T细胞在PBC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作为调节淋巴细胞活性的分子开关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CD226/TIGIT这一新型T细胞免疫检查点更被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包括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我们对肝癌的基因表达数据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数据、DNA甲基化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建立肝癌的预后、复发和诊断模型,以期服务于临床。方法:我们通过对肝癌的基因表达数据、CNV数据和DNA甲基化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鉴定肝癌中的CNV驱动基因和DNA
研究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吉西他滨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对部分病人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但总体应答率和患者存活率尚不理想。这是由于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吉西他滨产生了获得性耐药。破译吉西他滨耐药的分子机制对于寻找突破当前治疗瓶颈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DTX模型筛选,发现SGK1与吉西他滨耐药相关。SGK1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与胶质母细胞瘤、结直肠癌、前列腺
研究目的:矽肺是由吸入大量二氧化硅颗粒引起的,表现为肺部炎症、肺纤维化和肺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矽肺病肺纤维化特效的治疗药物。应用于特发性纤维化(IPF)的新药吡非尼酮具有抗纤维化特性,但其在矽肺中的治疗作用缺乏全面有效评估。因此,本课题拟观察评估吡非尼酮对矽肺小鼠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而矽肺目前缺乏公认的动物建模方法且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究动物最适造模条件,探索矽肺病理生
研究目的心肌淀粉样变(Cardiac amyloidosis,CA)是以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异常沉积于心肌细胞外间隙为特征,损坏和扭曲心肌收缩元件,使心室壁逐渐增厚、僵硬,最终导致以舒张性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限制型心肌浸润性疾病,同时伴有收缩功能的减低。近年来,通过CMR特征追踪(CMR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观察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心肌应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左心室
目的:我们构建基于白癜风临床图像和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理论的白癜风诊断、皮损分割及面积、色度测量的人工智能模型,实现白癜风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价。方法:1.利用白癜风单反相机图像数据和YOLO V3算法建立皮损目标检测模型Vit 3,以敏感性作为评价指标,比较Vit 3的检测结果与皮肤科医生的标注,评价Vit 3的性能。在Vit 3的基础上,利用面部皮肤人工智能图像采集器拍摄的白癜风及非白癜
目的:(1)分别探讨急诊床旁即时经胸心脏超声(TTE)各征象对A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早期独立诊断效能和联合诊断效能;(2)检测AA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酸性调宁蛋白(Acidic calponin)的浓度水平,探讨上述标志物单独或与即时TTE联合作为A型AAS早期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并寻找最优联合诊断组合。方法:(1)收集整理2017年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年发病率构成比为9.8%,排名第三;年死亡率构成比为9.2%,排名第二。结直肠癌最经典的发生途径为正常上皮-腺瘤-腺癌演进过程,约85%的结直肠癌经由这一途径发生。因此,深入理解这一演进过程,探索影响这一演进过程的关键蛋白有助于开展结直肠癌的靶向预防,然而,目前缺乏对正常上皮-腺瘤-腺癌演进过程在蛋白层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是中国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并且尽管已经有了诸多靶向药物,但仍然缺乏更为有效及更具有普适性的治疗策略。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具有不依赖先验知识对目标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能力,可用于特殊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在疾病发生中作用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先心病不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对照组)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病例组1)及特
背景第八版肺癌分期系统对同时性多原发肺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此次的改动较之前几版分期差异较大。其中,多发磨玻璃/附壁型(Ground-glass/lepidic,GG/L)肺腺癌作为独特的一类同时性多原发肺癌被单独列出。但截至目前,多原发肺癌的分期仍然是基于传统的TNM分期。通过回顾既往研究和临床数据,我们发现,即使是对于同一分期的多原发肺癌,患者的复发生存情况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想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