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异的性能(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隔膜起到了分离正负极,绝缘电子和导通锂离子的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使用的隔膜均采用聚烯烃类隔膜,例如聚丙烯/聚乙烯(PP/PE),或者基于聚烯烃隔膜改性而来。这是由于聚烯烃类隔膜力学性能好,电化学性能、化学性能稳定,易于量产且价格低廉。但是由于聚烯烃PP/PE在130℃以上的温度下,会发生融化,使得正负极直接接触,造成大面积短路,从而引起安全事故。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在PP/PE隔膜上修饰一层耐热的陶瓷材料(例如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以及勃姆石)。陶瓷涂布隔膜很大程度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但是无法解决锂离子电池本质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被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有望从本质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使得金属锂作为负极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固态电解质材料目前还存在力学性能不佳、加工性能比较差,化学性能不稳定以及和正负极材料兼容性差等问题,无法大规模应用。从传统的聚烯烃隔膜加液态电解质过渡到最终的全固态电解质,可能存在过渡态。本论文结合了现有的隔膜技术和前沿研究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提出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相关性能。第二章中,我们选取了锂离子电导率高、化学性能稳定、潜在成本低、易于规模放大的固态电解质材料Li1.5Al0.5Ti1.5(PO4)3(LATP)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着重讨论固态电解质LATP颗粒大小(300 nm、500 nm和700 nm),涂层厚度以及单双面涂布对隔膜性能的影响。隔膜性能包括基本性能(面质量、透气度、水分)、力学性能(拉伸强度、针刺强度、剥离强度)、热学性能(热缩性)、电化学性能(首周充放电曲线、倍率性能、直流内阻、交流内阻、自放电率)等。经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隔膜的拉伸强度和针刺强度只和基膜的厚度有关,与涂层粒度大小、厚度、单双面涂覆方式无关。隔膜的热稳定性与隔膜的涂层厚度以及单双面相关。采用较小颗粒300 nm的LATP涂层隔膜含水量较高,这会导致电池的自放电率提高。同时较小的颗粒粒度会导致涂层隔膜剥离强度降低,影响其加工性能。但采用颗粒粒度较小的LATP(300nm),其动力学性能最为优异。采用700 nm的LATP涂层颗粒的热稳定最佳,但其动力学性能相对较差。综合考虑而言,我们选取了500 nm的LATP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对抑制金属锂沉积的影响。我们制备了固态电解质LATP和Li0.5La0.5Ti O3(LLTO)两种涂层隔膜。在Li-Cu电池以及Li Ni0.8Co0.1Mn0.1O2(NCM811)-Cu的电池中测试中,LATP涂层PE隔膜和LLTO涂层PE隔膜均表现出更加优异电化学性能,在Li-Cu电池中,采用LATP涂层PE隔膜的电池,在35个循环后充电容量为1.75 m Ah·cm-2,LLTO涂层PE隔膜有1 m Ah·cm-2,而传统的Al2O3涂层PE隔膜仅有0.25m Ah·cm-2,LATP涂层PE隔膜性能最佳。进一步的交流阻抗谱显示,采用Al2O3涂层PE隔膜电池内阻在循环十周之后迅速上升,而采用LATP涂层PE隔膜和LLTO涂层PE隔膜都表现出内阻先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形貌分析表征说明,LATP涂层隔膜和LLTO涂层隔膜在循环数周之后,隔膜表面形成致密均匀层。这种致密均匀层可能使得电流分布更加均匀,诱导金属锂均匀沉积,同时在负极侧形成较为均匀的SEI层。第四章中,我们研究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对抑制过渡金属离子沉积于负极侧的影响。制备了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采用传统的氧化铝涂层隔膜作为对比样品,在以钴酸锂Li Co O2(LCO)为正极,以石墨和氧化亚硅复合容量在400 m Ah·g-1(SOC400)负极和以锰酸锂Li Mn2O4(LMO),以石墨和氧化亚硅复合容量在650 m Ah·g-1(SOC650)负极这两种全电池体系下,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表现出了更好的循环性,采用LATP涂覆隔膜的LCO-SOC400全电池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3.23%,而采用传统隔膜容量保持率仅为59.57%。将循环一定周数之后的电池,我们进行的交流阻抗表征,发现采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的电池内阻明显小于采用氧化铝涂层隔膜。SIMS的表征显示,循环后电池的负极侧表面,采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氧化铝涂层的含量。而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表面,形成了致密的中间层。可能正是这层致密的中间层存在,阻碍了过渡金属离子扩散到负极层,从而提升了电池循环性。综上所述,我们研究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不同制备工艺对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较传统氧化铝涂布隔膜,在降低电池阻抗,锂均匀沉积以及抑制过渡金属溶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存在。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可以更好的调控锂离子沉积行为,抑制锂枝晶的形成,提高锂离子的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可以抑制过渡金属离子迁移至负极层。由于固态电解质LATP的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程化放大,成本低廉,且兼容现有的氧化铝涂布工艺,因此固态电解质涂布隔膜存在大规模量产的前景。
其他文献
化学掺杂是调控非常规超导电性的有效手段。对不同掺杂浓度的超导体进行细致的表征有助于提取主导超导电性的关键参量,进而为深入理解非常规超导电性机理奠定基础。本论文中,我们通过样品制备参数调节和离子注入这两种方法对尖晶石结构氧化物超导体LiTi2O4进行了系统的掺杂,并开展了相应的电输运和电子态表征。此外,结合高通量实验技术,我们搭建了一台激光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联合系统,旨在生长组分连续变化的超
鬼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来恢复物体图像的新型成像技术,因为其具有分辨率高、抗噪性好、造价低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介绍了作者博士期间在鬼成像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相关背景知识,论文主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鬼成像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鬼成像相比其他成像方法的优势;然后简述了鬼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我们根据鬼成像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分别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信息数据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这给计算机的运算量和运算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应运而生。量子计算机在相同数量的运算单元的情况下比传统计算机具有更大的运算量和更高的运算速度。但是,传统的量子比特极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导致运行出错,因此,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而基于马约拉纳零能模的拓扑量子计算机由于其受体系的拓扑保护,对外界局部扰动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
在过去三十年中,锂离子电池(LIBs,Li-ion batteries)的商业化彻底改变了世界。这主要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循环性能,使研究人员能够开发利用对现代社会大有裨益的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在帮助人类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缓解气候变化等方面,电池技术同样大有可为。为了人类可持续而又高质量的生活,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替换化石燃料是将来发展的趋势。但是用于生产制造锂
得益于飞秒激光独有的时间特性,其在科研、工业加工、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也进一步推动着飞秒光源的发展,比如高次谐波及阿秒科学促进了少周期、高平均功率飞秒放大器的发展,精密计量及光学频率梳促进了高重频飞秒振荡器的发展,而强场物理实验比如激光尾波场加速,实验室天体物理和质子加速等则极大地推动着高峰值功率高对比度超强激光系统的发展。因此提升飞秒激光的时域参数比如脉冲宽度、重复频率、时间对比度
多铁性材料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铁性的材料,即材料同时具有铁电、铁磁或铁弹特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多铁性材料被广泛关注,并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中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该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还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涵。此外,多铁性材料的磁电耦合特性以及多场耦合效应也是被关注的一个重点。近年来,随着材料合成理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成为多铁性材料的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验上,都已经在几何阻挫磁体中发现了奇异的量子态,如自旋冰、自旋液体等行为。但对于具有阻挫的量子磁体,想要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之间实现直接且精准的对比,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最近,一种新的量子阻挫磁性材料Tm Mg Ga O4(TMGO)在实验室中被成功合成,该材料独特的几何结构和原子性质使得它的磁性可被三角格子上的量子伊辛模型来描述,这就给实现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直接对比带来了机会
近二十年来,拓扑概念从数学分支引入到凝聚态物理领域,并扩展到固体能带理论,极大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到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实验验证,再到如今拓扑半金属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拓扑电子态正在逐渐被发现。拓扑材料具有丰富且新颖的电子态结构,对于自旋电子学和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在层状拓扑材料中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高阶拓扑
高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多种非温度参量调节,如掺杂、磁场、压强等。在这个调控过程中,超导体的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为探索高温超导配对机制,厘清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的演化尤为重要。输运是一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可以有效反映各种电子态信息的测量手段。例如,通过测量霍尔可以得到材料载流子浓度,测量热电势得到材料费米能,测量转角磁电阻研究电子态的对称性等。本文通过发展电热输运技术围绕两类高温超导
具有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具备三维材料所不具备的新奇物理特性,逐渐成为材料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二维材料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探索极限条件下基础化学和物理的材料平台,同时有可能提供现有材料无法企及的全新机遇。在这些二维层状材料中,原子层通过较弱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单层或少层纳米结构。相邻原子层之间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材料的集成更加灵活,有助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