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武侠世界——江湖。江湖中人有着特定的语言习惯和行为准则,这种强烈的“中国特色”使得翻译举步维艰。1997年,由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的《鹿鼎记》第一卷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该译本能否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并引起关注,以及翻译文本是否优美而忠实表达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等问题则成为了相关翻译研究的焦点。本论文尝试分析研究闵福德教授的《鹿鼎记》英译本,并从中寻求答案。鉴于此,本文以小说主角韦小宝的语言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抽样例句进行分析,发现译文整体上倾向于采取了交际翻译的模式。
闵福德教授非常重视英语和汉语中反映的文化冲突以及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他在翻译韦小宝的语言时,对存在文化冲突的地方,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交际翻译的模式,采用了直译、意译等方法来“重铸”原文,保证了原文信息的传递。
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文本时,所采取的翻译模式及策略,与他的翻译目的、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对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的预测等因素密切相关。闵福德教授在《鹿鼎记》的英译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武侠文化的经典文本。同时,我们通过对闵福德教授《鹿鼎记》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翻译的研究,领略到了一些独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范,这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