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一个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武侠世界——江湖。江湖中人有着特定的语言习惯和行为准则,这种强烈的“中国特色”使得翻译举步维艰。1997年,由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的《鹿鼎记》第一卷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该译本能否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并引起关注,以及翻译文本是否优美而忠实表达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等问题则成为了相关翻译研究的焦点。本论文尝试分析研究闵福德教授的《鹿鼎记》英译本,并从中寻求答案。鉴于此,本文以小说主角韦小宝的语言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抽样例句进行分析,发现译文整体上倾向于采取了交际翻译的模式。   闵福德教授非常重视英语和汉语中反映的文化冲突以及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他在翻译韦小宝的语言时,对存在文化冲突的地方,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交际翻译的模式,采用了直译、意译等方法来“重铸”原文,保证了原文信息的传递。   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文本时,所采取的翻译模式及策略,与他的翻译目的、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对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的预测等因素密切相关。闵福德教授在《鹿鼎记》的英译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武侠文化的经典文本。同时,我们通过对闵福德教授《鹿鼎记》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翻译的研究,领略到了一些独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范,这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独树一帜,既有辛辣的讽刺又具有魔幻主义色彩,在内容上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正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戏剧史上一位杰出而又多产的剧作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将对生活的一腔激情化为无数的华美篇章,其中不少在百老汇演出时盛况空前。因为留
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已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去几十年人们了开始尝试从不同视角来研究这一现象,不仅研究方法涉及其他学科的不同理论,语料也涵盖
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和海外传播一直是个困难重重、疑惑颇多的领域。本文以《牡丹亭》为例,立足功能主义,旨在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和海外传播寻找一条有效可行的道路。  
艾丽丝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文坛少见的多产作家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二十六部小说、六部哲学著作、五部戏剧、一卷诗歌以及许多的文学评论文章。她的小说以其深
歌曲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重视,有关研究相当薄弱。首先,歌曲翻译、歌词翻译以及歌曲译配三个概念常混为一谈,导致歌曲翻译研究的客体不明确。其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