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粘土+PAC/UV-C联用技术处理含藻低浊度水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日益严重,藻类爆发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也对净水工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滤池经常被堵塞及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的增加,提高了制水成本。与此同时,低浊度水更进一步加大了水处理难度。现有的含藻低浊度水处理技术虽然众多,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安全、高效、廉价的处理技术,它们发展和应用程度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本实验拟研发一套经济、高效的O3/粘土+PAC/UV-C联用技术,通过单因子及正交实验研究该技术对含藻低浊度水的处理效果。  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PAC及粘土对高藻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和最佳配比;在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情况下,研究了臭氧预氧化对混凝反应的协同作用及副产物的生成;针对预氧化副产物的问题,研究了UV-C工艺对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整个工艺过程中臭氧浓度、预氧化时间、投药量、投药方式、沉淀时间和光照时间等参数对浊度、藻活细胞数、藻毒素以及溴酸盐副产物含量的变化;找到最佳工况点,并对最佳工况点进行了经济成本分析。  在单因子实验研究中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PAC搭配粘土对高藻低浊水去除效果好于单独使用PAC;同时,PAC搭配高岭土时处理效果最好。  (2)臭氧预氧化对PAC/粘土处理含藻低浊水具有协同作用,但在对含Br–水样进行臭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溴酸盐副产物。  (3)利用UV-C能有效去除溴酸盐副产物,且随着功率的增加,去除效果增强。  在正交实验研究中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各因子影响除藻去浊效果的主次顺序为:投药量>臭氧浓度≈投药方式>臭氧预氧化时间>沉淀时间>光照时间。  (2)各因子影响溴酸盐含量的主次顺序为:光照时间>臭氧浓度>臭氧预氧化时间>投药量>投药方式>沉淀时间。  (3)综合分析各参数最优水平为:臭氧浓度2.0 mg/L,臭氧预氧化时间2.5 min, 投药量15 mg/L,投加方式为先投高岭土后投PAC,沉淀时间15 min,光照时间45 min。  (4)O3/高岭土+PAC/UV-C组合工艺在最佳工况条件下处理高藻低浊水总成本约为0.286元/m3,较常规制水工艺制水成本增加约0.129元/m3。  实验结果表明,O3/高岭土+PAC/UV-C组合工艺对处理高藻低浊水具有显著效果,且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可靠度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大概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则要晚一些。由于在岩土工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和不确知因素,所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是岩土工程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
三向格栅是在单向和双向格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工程应用不断增多,但针对其不同方向的筋土界面特性研究较少。不仅三向土工格栅,双向格栅筋土界面细观特性研究也不多,特别是从细
单层网壳—张拉整体杂交结构是由单层网壳结构和张力集成索杆体系杂交而成性能优越的的新型张力集成自平衡体系,兼有单层网壳和张拉整体结构的优点,而且其造型新颖、美观、具
自来水厂水通过管网送到用户途中由于管壁生物膜的存在及细菌再生长往往会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AssimilableOrganicCarbon)是微生物最易利用的有机物,其对管道
我国广大地区分布着工程性状较差的软粘土,对软粘土地基处理一般采用排水固结法。作为排水固结法的一种,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近年广泛应用于道路、码头、工民建、机场等工程
在目前的桩基设计理论中,甚少考虑群桩挤土效应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致使一些工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设计值与实测值不甚相符。在桩基设计时,如何准确考虑群桩挤土
作为诸多重金属中的一种,铅在工业中较为常用,但很难通过生物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而且容易经食物链富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文源于实际含铅废水的中试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底层框架砖房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底框结构的一些抗震性能,针对基于位移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位移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解决方
本文基于全局布索预应力钢框架的结构形式,设计两榀缩尺模型进行设计荷载条件下的静力试验,包括全局布索预应力钢框架性能试验和预应力参数试验两部分。根据试验数据对全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