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风险与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h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民幸福的起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均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等社会经济变迁和转型,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与老年人健康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议题。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保障和改善广大老年人健康水平是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那么,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何,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健康状况变化又如何影响老年人的护理模式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浪潮,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并行,这对保障老年人健康带来了挑战,并可能导致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变化呈现出特性。不少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提高,但我国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却有限,并且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渐式微,作为老年人主要照料来源的子女数量的减少,或有可能对老年父母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健康风险因素增加与家庭养老功能缺失的相互叠加,也使得老年人护理服务主体向社会转移,激发了失能老人对社区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在梳理老年人健康风险和长期护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模式选择,并在此之上提出构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应对老年人健康风险的建议。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趋势的认识和判断是制定照料、医疗、养老等相关政策的前提。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2~2018年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不同出生时期老人健康状况的队列效应,探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轨迹及发展趋势,并比较分析不同健康指标的变化差异。研究发现,老年人慢性病患病风险率在逐渐提高,而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失能风险率却不断降低,并且老年人患病或失能后的死亡风险率有所下降,老年人的带病生存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当前,慢性病正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改善和医疗水平提高不仅降低了老年人陷入失能的风险,对于失能老人而言,还提高了其生存的时间。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病老人数量增加和失能老人失能时间延长对我国包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健康保障提出了巨大挑战。其次,基于少子化视角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依然有限,来自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来源。然而,子女数量减少以及与之相伴的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简化却导致家庭赡养功能弱化,并有可能对老年父母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CLHLS数据,深入考察子女数量是否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子女数量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各个机制的相对重要性,探讨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缓解子女数量减少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数量越多、家庭规模越大、代际结构越复杂,老年父母的健康状况越好,即子女数量减少确实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渠道分析表明,来自子女的情感支持和照料支持是子女数量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主要渠道,虽然子女数量增加也可以提高老年父母的经济水平,但这对老年父母的健康状况并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社区提供的上门看病、送药、精神慰籍等养老服务能够缓解子女数量减少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负面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农村地区更明显。然后,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患病老人数量和失能老人失能时间将迅速增加,再加上子女角色和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变甚至缺失,社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护理服务发展还比较滞后,完善护理服务市场、实现护理服务供需平衡的首要前提是了解老年人的护理模式选择偏好。本文基于2018年CLHLS数据,采用Mlogit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失能程度与护理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家庭护理,老人失能程度越严重时越倾向于选择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并且机构护理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失能老人的护理要求。此外,老年人健康与护理模式选择之间还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家庭照料资源禀赋差异,受到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护理服务水平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城镇地区和内部照料资源受限的家庭中,失能程度与护理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更明显。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在构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应对老年人健康风险上,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鉴于家庭护理在老年人照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增长的社会性护理服务需求,应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构筑家庭照料者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建立家庭护理与社区护理衔接平台,允许社会办和市场办护理机构进入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市场。二是要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随着老年人付费性社会性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参考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经验,长期护理保险应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发挥社会保险的强制力和普惠性,克服个人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短视行为,同时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从广度和深度上对其进行补充,使有足够经济能力的需求者享受高档次的长期护理服务。三是要完善长期护理保障的配套环境建设,包括建立与长期护理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与者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和育成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与现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影响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微观个体视角出发,着眼于数量规模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个体的健康风险。第二,在研究内容上,以往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估计和预测我国老年人的失能率、失能规模以及与失能规模相对应的潜在护理劳动力需求,而本文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失能老人对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三种护理模式的选择偏好和不同特征老年人护理模式选择的异质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第二章实证分析中不仅以暴露于疾病、失能和死亡的历险时间来动态衡量健康风险,而且采用生存分析法解决追踪调查数据失访或死亡的情况,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实证分析中还采用多种方式考虑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方法最大程度的实现了研究结果的稳健。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几十年来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芬兰、英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代美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生长点。伯林特则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环境美学的诞生,是源于对当代美学中对自然美关注的缺失的不满,所以也可以说环境美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自然美。环境美学的这种起源可以说是补缺式的被动的起源。但如果按照谱系学的观
铁矿石烧结是一个依靠液相产生使矿石颗粒粘结形成具有一定冶金性能的人造块矿的高温物理化学过程,烧结原料依次经历了固相反应、液相生成、固液溶解及冷却结晶。同化过程,即铁矿石与石灰反应形成液相并粘结固相的过程,是铁矿石烧结的核心步骤,对烧结矿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从烧结机理出发,对涉及到的物理化学过程建模,开发了适用于颗粒间的固固反应模型、颗粒溶解模型及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论文提出了初始铁酸钙的概念,研
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突出的吸附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合成了各种形貌和特定用途的HAP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微纳米球体、纳米片、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棒等。其中,大长径比的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线(HAP NWs)具有柔韧性、高强度、易构建成三维网络、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绝大多数煤田都赋存多个煤层。下层煤工作面跨上覆遗留煤柱开采(简称“跨煤柱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载荷传递至遗留煤柱上形成高支承压力并向底板岩层传递,给下层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岩层控制带来诸多挑战,如冒顶、压架、巷道损坏以及冲击地压等灾害。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三维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等手段,围绕工作面跨煤柱开采过程中的覆岩载荷传递机制、岩层失稳致灾机理以及岩层控制技术等内容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其复杂地质结构、低渗透率成为限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注入CO2强化深部煤层气开采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还能够同时地质封存温室气体CO2,因此该技术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高压注入深部煤层的CO2通常以超临界态赋存,而超临界CO2与次临界态相比,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与煤体的相互作用将会更加复杂。论文以注CO
地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何提高柔性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由地震引发的损失一直以来都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柔性结构不断发展革新,严苛的抗震设防标准对结构隔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被动隔震装置因其结构单一、性能参数固定,对随机多变的震动抑制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柔性结构高性能、多功能及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智能材料与结构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点,在工程隔震领域展现出广
由于非线性光学(NLO)材料在国防(如激光防护)、光电子工业(尤其是激光光刻技术)、医学(如光动态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所以迫切需要探索高效优异的新型NLO材料。碳基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石墨烯等)不仅具有成键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另外π电子共轭和特殊的几何构型导致碳基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使其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原生碳基材料由于具有非(或弱)极性,
近些年来一系列流行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爆发,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引发了全球对空气传播疾病的高度重视,研究空气传播疾病途径成为全球的热点。如何通过合理的室内气流组织有效控制气溶胶传播扩散并降低人体暴露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气流组织空调房间中气溶胶的传播机理和分布特性,对降低
水是生命之源,如何加强水污染控制、保障水质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吸附法作为一种可靠、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为了应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水体污染形势,开发吸附能力强,处理后易于从污水中分离,再生性能好,并且能用于去除多种污染物的多功能吸附剂是研究的热点。磁性纳米粒子由于毒性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磁响应性强,具有成为理想吸附剂的潜力。然而,它们同时具有易团聚、缺少功
钢铁行业具有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典型特征,绿色化与智能化是我国钢铁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钢铁企业面临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面向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协同的生产运行优化技术,将成为提高物质流能量流协同效率,实现生产高效、节能降耗的流程运行优化的重要手段。针对高炉-转炉的长流程钢铁企业,转炉炼钢厂是钢铁产品制造品种、规格、质量形成的关键;铁素物质流运行从离散到连续,同时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