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纳米颗粒和碳量子点——基于微等离子体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纳米颗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迈克尔·法拉第时代,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注意到绿光对薄金叶片的穿透特性。他随后研究了多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并且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金纳米颗粒溶胶中掺入无机盐会导致金颗粒团聚。这其实是因为无机盐破坏了金纳米颗粒表面的电学平衡,而这种电学平衡具有阻止离子团聚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是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常识。  本文分成两部分,分别介绍微等离子体还原法制备金、银纳米颗粒和微等离子体辅助法制备碳量子点,以及化学法制备碳量子点。  本文第一部分研究金、银纳米颗粒,这类颗粒近几十年其实已经被大量研究过,包括应用(如用作化学催化剂、以及用作环境、生物监测剂等)和制备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所有的制备技术其实可以按照前驱物的不同而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小及大法,利用Ag+或者Au+作为前驱物,另一类由大及小法是利用大的颗粒金属作为前驱物。这两大类方法中,由小及大法更为常见,很多的具体方法都属于这一类,比如硼氢化钠还原法和柠檬酸钠还原法等。微等离子体还原法是这一大类的一个变种方法,由R.Mohan Sankaran在2008年首次报道。本文将研究这种方法的各种相关因素,比如电流、温度、浓度以及氦气气流等对最终的银或金纳米颗粒的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将先简短的介绍几种已经报道的碳点制备方法,之后介绍作者所使用的两种方法。类似地,所有的合成方法也分成两大类:由小及大法,其中碳原子来自于小分子或者大分子有机物;由大及小法,碳原子源自于大尺寸的石墨和碳纳米管等。本人所使用的两种方法均是由小及大法,即微等离子体辅助法和化学法,其中化学法是在研究微等离子体辅助法的过程中碰巧发现的。这两种方法都非常迅速,并且不会引入有毒物质。尤其是化学法,该方法是一个自发的化学反应,因而不需要任何外界能量的输入。
其他文献
该论文综述了光纤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状况,并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各种多波长环形腔、线形腔光纤激光器及有关的研究工作.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光纤光栅的
  本文对采用sol-gel法制备Pb1-xLaxTiO3薄膜的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制备出了光滑均一的PLT铁电薄膜,对PLT薄膜的介电、铁电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尝试对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
TiAl合金因具有轻质,耐高温,高比刚度等优点,被广泛引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然而延展性能较差,高温抗氧化性不足等制约着其实际的应用。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
本文采用紧束缚的Hubbard模型来描述石墨烯量子点(GQD)中的π电子,并且用这种方法研究了zigzag型边界的石墨烯量子点的电荷分布、磁性以及光吸收性质。考虑长程库伦相互作用后,在
如果把固体浸入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和固体表面之间将形成一鞘层区,带电粒子被鞘层电场加速后入射到固体表面,如果粒子能量大于固体表面的逸出功将引发固体表面的二次电子发
该论文研究了以PPV和Alq为发光材料的有机LED,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有机LED设计原理.有机LED器件主要为三明结构:有机发光材料置于透明电极(正极)和金属电极(负极)之间.
现阶段国内外对非极性ZnO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由于沿本征方向生长的ZnO会由于其自身结构而引起压电效应及自发极化效应,因此大大限制了薄膜器件的实际应用,相比之下,非极性
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质分解水制氢是转化和存储太阳能的一项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彻底摆脱目前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实现地球这一开放体系的热均衡,缺少高效率的光阳极
该文的目的在于从微观上阐明条纹放电的机理,揭示条纹现象与电子温度、浓度和汞激发态浓度之间关系,并为找出抑制条纹发生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在实验方面,测定了亮条纹
  本文用苯作工作气体,在一个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放电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制备了含氢非晶碳膜(a-C:H)。对苯等离子体作了质谱分析,发现苯分解后形成的主要基团是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