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亚群鉴定及其关键分子特征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mmi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优质猪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猪体内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的含量与肉品质息息相关。皮下脂肪含量与肉质呈负相关,而适当的增加肌内脂肪可以提高猪肉的多汁性、嫩度和风味。因此,如何在降低猪皮下脂肪含量的同时增加肌内脂肪的沉积对猪肉品质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参与其中。随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的日益发展,人和鼠中脂肪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质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然而,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的不同细胞类型及其分子特征的研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scRNA-seq,其次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然后运用T分布-随机临近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 SNE)函数分别对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分群聚类,并对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鉴定,通过其差异表达基因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关键分子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拟时间分化轨迹分别构建了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谱系的分化过程。为了系统深入地了解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细胞类型组成上的差异和共同点,本研究使用平均表达谱函数对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所有clusters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GO富集分析对特殊亚群的主要功能进行了探索。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亚群鉴定及其关键分子特征研究:基于t SNE聚类分析将13252个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为了8个clusters,共鉴定出了5种主要细胞类型,分别是多能干细胞、前体脂肪细胞、脂肪形成调节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筛选出一批潜在的特异性标记基因,如猪皮下脂肪多能干细胞的THY1、SFRP4和PI15,前体脂肪细胞的VCAM1、CD36和TXNIP,脂肪形成调节细胞的F3、SERPINE1和LMCD1等;构建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系谱的拟时间分化轨迹,明确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前体脂肪细胞和脂肪形成调节细胞的分化关系。2.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亚群鉴定及其关键分子特征研究:基于t SNE聚类分析将15958个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为了9个clusters,共鉴定出了6种主要细胞类型,分别是多能干细胞、前体脂肪细胞、脂肪形成调节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和成肌细胞;筛选出一批潜在的特异性标记基因,如猪皮下脂肪多能干细胞的THY1、ADAMTS5和PI15,前体脂肪细胞的VCAM1、SPARCL1和COL15A1,脂肪形成调节细胞的PLAU、SERPINE1和HAS1等。3.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关键亚型比较分析发现了两种特殊的细胞类型:一类是猪皮下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共有的特异表达PI15的多能干细胞,其可能来源于猪皮下脂肪组织的循环祖细胞,浸入骨骼肌内参与肌内脂肪的形成;另一类是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特异表达TNNI2和ACTN2的成肌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scRNA-seq技术,对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异质性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单细胞水平对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的不同细胞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关键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筛选出了一批潜在的特异性标记基因,揭示了猪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的共同细胞类型。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人们从单细胞层面了解猪皮下和肌内脂肪的沉积过程,对猪肉品质性状的改良及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健康养殖是提高我国奶牛养殖水平、改善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养殖模式,而奶牛乳腺炎是制约这一模式及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养殖场中约80%的奶牛乳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40种会导致奶牛乳腺炎的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它是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定植于奶牛的乳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是内源性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在脂代谢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乙酰/丙二酸单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and malonyl-CoA transacylases,MAT)是脂肪酸合酶的一个功能域。反刍动物的MAT功能域在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中同时具有起始活性、延长活性与终止活性,对动物机体合成短、中链脂肪酸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设计
畜禽糖脂代谢紊乱是当下畜牧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动物糖脂代谢紊乱通常伴随着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认知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因此找到合适的预防和改善饲养动物糖脂代谢紊乱的方法至关重要。肠道菌群是构成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影响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主要参与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和矿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进而通过不同信号通路
雄性动物的繁殖性能与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密切相关。作为睾丸的重要组成细胞,精原干细胞是雄性动物体内唯一可以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双重能力。其通过分化为精原细胞,而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源源不断地产生精子。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小片段非编码RNA,其经典作用方式是通过与mRNA 3’UTR区靶向结合以调控相关生物学功能。有关研究表明,miRNA广
基因编辑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已经被应用于新型转基因动物育种开发,比如加快动物的生长速度,提升产肉品质,增强抗病能力或抗逆能力,以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新的动物育种材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性包括基因编辑动物本身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安全。但目前世界各国关于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评价没有明确的
由于国内缺乏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佳且肉质好的专门肉羊品种,造成了优质羊肉的供不应求。萨湖F1代羊具有优良的育肥、屠宰性能及肉质上佳,但早期营养对其肉质营养和体脂沉积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早期营养水平对2-4月龄萨湖F1代羔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测定,为探究早期营养对羔羊的生长发育、肉质营养和体脂沉积规律及发挥这一杂交优势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60只萨湖F1代羔羊为
肠神经系统作为哺乳动物的“第二大脑”,在调节胃肠道功能方面有着强大的作用。肠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源自于神经嵴,神经嵴细胞在胚胎期迁移至前肠,然后沿肠壁不断增殖、迁移、分化,最终形成肠道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形成包括一系列复杂过程,涉及到许多信号通路,miRNA作为非编码RNA也参与其中。miR-30a-3p属于miR-30a家族一员,被发现在结肠、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组织中表达量减少,而且它的主要作用是
绒山羊是一种用途多样化的经济动物,所产山羊绒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绒毛是由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所产生。毛囊由20多种细胞构成,主要分为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其中,属于表皮层的毛囊干细胞在毛囊的周期维持及组织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毛乳头细胞存在于真皮层,具有毛囊“信号中心”之称,它通过分泌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信号分子控制毛囊表皮层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同时调控毛囊的发育并进一步影响山羊的绒毛生长。褪黑素
骨骼肌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主要的动物产品。同时骨骼肌还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对机体代谢调控至关重要。骨骼肌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不同肌纤维的组成比例和分布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肉产品的质量。肌纤维类型转化受到复杂的分子网络调控,其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发挥了重要的作用。LncRNA H19在肌肉组织中高表达,在肌肉的生长发育过程
瘤胃微生物是反刍动物消化代谢过程的执行者,它可以利用木质纤维素为机体提供能量。众所周知,瘤胃厌氧真菌是纤维降解菌中的重要成员,在植物细胞壁的降解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独特的假根系统能够物理性破坏植物组织结构,同时利用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对植物细胞壁进行酶解。这些酶主要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酯酶等,它们根据家族的多种特异性催化不同的底物。已有研究表明利用葡萄糖和木质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