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科希斯坦弧的碱性岩浆作用与相关REE-Th矿化的成因与时间限定:源于U-Th-Pb年代学、矿物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碱性岩浆岩有关的稀土元素矿床是世界范围内工业稀土资源的主要来源。然而,我们对于与之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热液过程等仍然知之甚少。本文选取产于巴基斯坦境内科西斯坦岛弧区(Kohistan Island Arc,KIA)的科西斯坦岩基(Kohistan Batholith,KB)中新近发现的存在稀土元素矿化的碱性正长岩、伟晶岩,和近于同期形成的埃达克质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矿物化学成分、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正长岩与伟晶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岩浆的起源及演化过程、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等问题,并对科西斯坦岛弧(KIA)发生碱性岩浆作用时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阐释。作为发生稀土矿化的主要岩石单元,科西斯坦岩基(KB)中的伟晶岩有大量的稀土矿物产出,如硅钛铈矿和独居石(体积比例达到了10%~35%),这些稀土矿物是从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过饱和的岩浆熔体中结晶出来的。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31.2±0.3Ma,代表了正长岩的侵位年龄,与伟晶岩中锆石和独居石的年龄大体一致(分别为30.1±0.3 Ma和30.9±0.3 Ma)。产出在正长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具有相似的εHf(t)值,在+0.2~+2.5之间变化,表明正长岩与伟晶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从正长岩到伟晶岩,锆石的REE,Hf,Y,U等元素和挥发分的含量显著升高。利用锆石测试数据计算得到的Ce*,Ce4+/Ce3+和fO2等参数,伟晶岩中均较正长岩高,指示发生在伟晶岩中的REE矿化是在更加氧化的环境中发生的。来自正长岩中的锆石具有相对伟晶岩样品更高的Ti含量,导致根据微量元素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的锆石饱和温度显示,正长岩为626-700℃,高于伟晶岩样品的计算结果(496-645℃)。正长岩与伟晶岩中的榍石同样显示出化学组成上的变化,伟晶岩中的榍石具有较高的REE、Sr、Ga、Eu*、Fe2O3/Al2O3,以及较低的CaO含量和Ce*。榍石中的Eu*、Ga含量以及Fe2O3/Al2O3比值受到岩浆氧化还原条件的显著影响。晚期的榍石表现出更高的Ga含量和Fe2O3/Al2O3比值,显示伟晶岩中的REE矿化是在相对氧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同时,榍石中的Ga含量和Fe2O3/Al2O3比值与榍石中的REE含量,以及锆石中计算得到的氧逸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正长岩与伟晶岩中的暗色矿物成分存在显著的差别,正长岩中的云母主要是黑云母,伟晶岩中是金云母;正长岩中的辉石为霓辉石,伟晶岩中为霓石;在化学成分上,镁铁质硅酸盐矿物从正长岩到伟晶岩显示出F、SiO2、MgO、XMg、Na2O、FeOt的升高和TiO2,Al2O3、CaO、Mn O的降低,代表它们结晶时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伟晶岩中的金云母相对正长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更高的F含量,指示晚阶段的岩浆中具有更高的水和挥发分的饱和度。这一解释得到了伟晶岩中独居石的高S含量,以及伟晶岩中更高含量的角闪石、方解石模式矿物组分。霓石族矿物的演化趋势是,伟晶岩中的霓辉石具有更多的霓石成分(也就是更高的Na和Fe3+含量),透辉石端元(Ca、Mg)的比例则显著降低,硬玉端元(Na、Al)的比例则出现了不明显的升高,这说明伟晶岩期的岩浆相对正长岩期更加富碱。正长岩与伟晶岩中不同期次的副矿物以及镁铁质硅酸盐矿的成分变化揭示了碱质岩浆的长时间分离结晶过程,而REE则在参与组分中逐步富集最终发生矿化。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反演出两次显著的岩浆事件:(1)早期的正长岩岩浆具有低氧逸度、低水和挥发分含量等特点;(2)晚期的伟晶岩岩浆挥发分含量和氧逸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升高,同时温度降低。晚期的岩浆作用过程导致了KIA地区现今的REE矿化。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的埃达克质花岗岩侵位时间为33.2 Ma,接近且略早于正长岩(31.2 Ma)和伟晶岩(30.9 Ma)。该处埃达克质花岗岩具有高Al2O3(13.05-15.46 wt.%)、高Sr(683-1161 ppm)、低Y(4.6-8.9 ppm)的特征,因而表现出高的Sr/Y比值。埃达克质花岗岩还具有较低的MgO(0.18-0.27 wt.%)和Ni(0.47-0.75 ppm),这说明它们的母岩浆可能来自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正长岩具有高的K2O含量(8.7-10.3 wt.%)和较高的K2O/Na2O比值(2.2-3.15),属于钾玄岩-超钾粗玄岩系列,同时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P、Ti、Y等;正长岩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指示它们的母岩浆可能起源自经过交代的洋壳。这套钾玄质正长岩具有高的Th/Yb比值和低的Ba/La比值以及Hf/Sm比值,表明碳酸盐岩沉积物对于洋壳的交代作用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以上证据显示,形成科西斯坦岩基(KB)中的碱性岩可能来自于受到交代的大洋地壳的部分熔融,略晚于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花岗岩。两者都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板片断离引发的岩浆活动。类似的后碰撞碱性岩在整个特提斯构造域沿线广泛分布,针对科西斯坦岩基(KB)岩浆演化和矿化过程的详细研究,对于评价相似的岩浆岩的成矿潜力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南方海相机质页岩气的形成演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奥陶纪-志留纪作为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一系列的沉积地质事件。这套页岩在涪陵地区经历了埋深成岩作用和后期差异构造抬升等复杂的演化历史,与北美相比,涪陵地区页岩气成藏具有沉积背景复杂、演化历史长、有机质热成熟度高和构造改造强等特点。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实践表明,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
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是一种基于人工源激发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天然源大地电磁探测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相比于重磁勘探方法有更高的分辨率,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勘探与研究。随着可控源电磁法的勘探设备的不断改进,该方法可以越来越好的适应复杂环境,且所获取的观测数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可靠、高
在生命体中,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生物蛋白孔道负责生物分子、离子以及能量等传输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生物孔道结构和功能启发,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固态纳米孔道。目前,固态纳米孔道在基因测序、生化分析、单分子测量、能量转换、海水净化、纳米电化学以及纳米流体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构筑更加高效的功能固态纳米孔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科学研究发现,生物孔道的高效性是基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风险持续增长,海上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及时应对日益频繁的海难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各国相关部门对海上搜救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海上搜救目标漂移预测是执行海上搜救作业的前提,也是搜救工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搜救工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为了避免搜救行动组织的盲目性,提高海上搜救
作为助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机器人技术的相关研究体现着高端制造产业和先进控制理论的创新发展。大力开展机器人系统研究,对于完善现代工业体系且保障制造业领先地位意义重大。然而单一个体机器人系统由于受到传感器、处理器、执行器以及环境限制通常存在感知、通信、计算和执行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只能用于完成基础任务,对于较复杂任务往往无能为力。基于生物群集行为启发以及传感测量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机器人系
硅孔雀石玉髓是目前最稀有贵重的石英质玉石品种,主要产自斑岩铜矿床的次生氧化带内,由微小的硅孔雀石致色。因其颜色漂亮、质地细腻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我国台湾省是优质硅孔雀石玉髓的著名产地,但近年来随着当地产量的急剧下降,其他产地的资源开始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价格不及台湾所产,却常被用来迷惑消费者,不少优化处理品和仿制品也相继出现。而至今关于硅孔雀石玉髓的研究工作还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系统地对其进行真
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根珊瑚迹)遗迹属具有不同形态的遗迹种、遗迹亚种和遗迹变种,是最早被描述和记录的遗迹化石之一。它具有较长的地史延限(寒武纪-新近纪)、广泛的环境分布(陆相-滨岸-浅海-深海)和不同的底质类型(硅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因此,较之简单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能更好地反映深时生物形态特征、行为习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过程。本文通过
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油气地震勘探目标逐渐转向复杂型、隐蔽型、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藏,这就对地震数据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受复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进而影响地下结构成像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因此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低秩近似(Low-Rank Approximation,LRA)理论因其强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地球上超过80%的海洋物种消失。导致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认为是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岩浆喷溢引发森林野火,甲烷等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等,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率先崩塌,全球变暖加速加剧,海洋酸化、毒化和缺氧层扩大进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尽管对灭绝事件的原因和机制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但不同
苦橄质岩浆是深部地幔重要的原始岩浆,其演化过程涉及深部地幔性质、洋岛玄武岩(OIB)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成因以及岩浆矿床形成等一系列成岩成矿问题,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然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苦橄质岩浆演化行为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原始岩浆在地幔深部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以及相关成岩成矿和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在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方面开展了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