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成岩-构造联合控制下的涪陵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mi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南方海相机质页岩气的形成演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奥陶纪-志留纪作为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一系列的沉积地质事件。这套页岩在涪陵地区经历了埋深成岩作用和后期差异构造抬升等复杂的演化历史,与北美相比,涪陵地区页岩气成藏具有沉积背景复杂、演化历史长、有机质热成熟度高和构造改造强等特点。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实践表明,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不同层段含气性不同,不同构造单元页岩气井产量差异大,因此,复杂地质背景下页岩气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前期研究中,关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页岩气富集的联合控制机理缺乏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页岩气形成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沉积地质事件影响下的地层等时格架内岩相构成及储层差异,页岩不同类型孔隙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对于定性-定量的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页岩气保存机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地震、钻井、露头和大量实验室测试的基础上,以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石矿物学及非常规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查明了富有机质页岩岩相纵向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分析不同古海洋条件下的岩相成因及其沉积过程(多重地质作用-控制因素联合控制);重建了高成熟页岩微-纳米孔隙演化路径,揭示了页岩有机-无机协同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发育影响机理;建立了涪陵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综合评价了涪陵页岩气保存条件;最终,深化生烃、成储、保存综合匹配效应研究,揭示涪陵页岩气从沉积-埋深成岩作用-构造抬升改造全过程中差异富集机理,建立涪陵地区页岩气典型成藏模式。本次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综合利用钻井、全岩X衍射、高压压汞、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资料,优化了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岩相划分,其中主要发育富泥硅质页岩相(S-2)、富硅/泥混合质页岩相(M-2)、混合质页岩相(M-3)、富硅泥质页岩相(CM-1)4亚类岩相,富泥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性三高特征,为最优页岩岩相,沉积作用导致了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纵向上含气性的差异富集。(2)以有限空间生排烃模拟实验为主线,综合孔隙形态表征、孔隙物性测定、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重建了高成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沥青球粒孔、气孔、收缩缝、有机质溶蚀孔4类有机质孔和无机质孔孔隙形成-演化过程,初步确定沥青球粒孔是页岩生烃早期液态烃生成后残留孔隙,而气孔则是生烃晚期气态烃的残留孔隙,前者在生烃后期亦可裂解产生气态烃形式接力生气模式。通过对不同热解温度下页岩样品镜下岩矿鉴定,可将页岩有机-无机协同成岩作用类型划分为:有机质热解、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而根据不同类型成岩作用对页岩孔隙形成演化作用机制,可将成岩作用进一步归纳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双重性成岩作用三大类。(3)基于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精细解剖,结合页岩气成藏地质特征,定性-定量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页岩气藏形成条件差异,明确了构造作用对页岩气成藏条件差异的控制。页岩气藏破坏机制除了页岩气顺层侧向(露头)散失方式、断层纵向(地表或上部地层)漏失方式,还有超压导致的页岩气向下(下部相邻地层)逸散方式;以不同区块的顶底板、自封闭、构造样式、抬升时间及幅度等保存条件的深入分析为基础,明确页岩气保存关键控制因素,揭示涪陵页岩气保存机理;优选并量化了地层剥蚀指数、地层埋深指数、地层倾角指数地层变形指数和地层破裂指数等页岩气保存评价参数,建立了持续保存型、断裂散失残存型和破坏逸散型三种页岩气保存模式;区域盖层破坏、通天深大断裂发育、大气水下渗作用强烈、长期天然气扩散漏失作用是页岩气保存条件破坏的主要原因。(4)系统阐述了沉积-成岩-构造联合控制下的高成熟演化、复杂构造区的页岩气富集机理。受不同沉积作用(火山、生物、底流、陆源)控制,纵向上页岩储层品质差异明显,优质页岩纵向差异性是在重大地质事件(构造-海洋-气候-生物演化)协同下的联合成因;热演化程度控制有机质孔的发育,热演化程度过高,会引起有机质孔隙度的降低;构造变形强度控制页岩气平面差异富集,涪陵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具有“持续漏失、动态保存”特征,受后期抬升剥蚀、断裂发育等构造改造强度的不同,涪陵页岩气田存在焦石坝宽缓背斜型,平桥窄陡背斜型和金坪破碎背斜型三种典型页岩气成藏模式。深水陆棚形成富有机质页岩发育、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和良好的保持条件三者完美联合是焦石坝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量丰富,据估计赋存于其中的天然气总量约为2×1016m3,相当于全球常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含碳量的2倍。因其具有分布范围广、资源量丰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被视为未来潜在替代新型清洁能源。自然界水合物主要赋藏于陆上冻土和深海沉积物中,其中海域水合物储层埋藏较浅,主要为弱固结或未固结的砂质和泥质粉砂沉积物。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水合物相变以及流体运移会导致储层力
研究区位于青海玉树地区,处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构造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金沙江和甘孜-理塘缝合带的结合部位,与古特提斯演化关系密切。有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本文以该区区内发育的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以长期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为依托,对镁铁质岩石、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铜多金属矿床进行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示踪,探讨成岩成
岩浆活动和撞击历史是月球和行星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月球早期克里普(KREEP,富集K、REE、P等不相容元素)岩浆活动和>3.9 Ga的古老撞击历史对于研究月球早期分异之后月壳的改造过程,以及类地行星早期的撞击历史有重要启示意义。除了美国阿波罗计划、前苏联月神计划和中国嫦娥工程返回的岩石和月壤样品以外,月球陨石是人类获得月球样品的唯一途径,可补充提供月球岩石类型、化学成分等重要信息,是岩浆和撞击历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30 m的蓄水波动改变了区域水质量平衡,并影响了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循环与地表负荷条件。针对三峡库区不同尺度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模拟与观测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区域陆地水时空演化规律,为识别与区分陆地水分量与水文要素信息提供重要的校正资料。本文以三峡库区蓄水过程的水文与地球物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利用高精度实时蓄水模型,并基于复杂形体正演方法以及负荷弹性理论对地表动力学响应进行精细
长江是欧亚大陆最长的河流之一,几乎横穿整个东亚地区,它的形成与演化对于指示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长江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议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在长江三峡和长江第一弯的形成时间上,学术界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长江三峡被认为是长江演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它的贯通即长江对黄陵隆起的切穿,代表着现今长江河流体系的建立。目前,学术界对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分别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
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
四川盆地东南缘发育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目前唯一实现了页岩气商业突破的海相页岩地层。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致其岩矿组成、烃源条件等物质基础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此外,受多期次、长时间构造作用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早期经历了深埋作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及巨幅的抬升剥露作用,导致页岩产生了显著的形变破裂,自封闭性被破坏,其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且普遍采用微咸水灌溉,土壤盐渍化问题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对改良与合理利用盐渍土、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不同结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及其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是构建土壤盐分预测模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盐渍土盐分预测精度的不足,收集了野外蒸渗仪实验数据,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土柱蒸发实验与土壤水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继续不断推进,也就造成了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从未止步,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强力支撑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稳定前行,因此继续对油气勘探研究仍至关重要。地下的层位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错位形成了断层。断层既是油气田的边界,也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通道。断层的解释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