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分区功能化纳米孔道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i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命体中,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生物蛋白孔道负责生物分子、离子以及能量等传输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生物孔道结构和功能启发,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固态纳米孔道。目前,固态纳米孔道在基因测序、生化分析、单分子测量、能量转换、海水净化、纳米电化学以及纳米流体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构筑更加高效的功能固态纳米孔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科学研究发现,生物孔道的高效性是基于孔道中功能蛋白区域化分布及各区域功能蛋白之间相互协作实现的。因此,受生物孔道的结构与功能启发,本文以固态纳米孔道为载体,通过对纳米孔道内、外表面进行精准分区功能化,构筑精准分区功能化固态纳米孔道,探索纳米孔道内、外表面功能分子对纳米孔道离子传输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开发高效固态纳米孔道和拓展固态纳米孔道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揭示纳米孔道内表面功能探针接枝密度对其离子检测信号的影响规律。通过精准调控纳米孔道内表面功能探针分子接枝密度,实验和理论上探索了纳米孔道内表面功能探针分子接枝密度对纳米孔道离子检测信号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探针接枝密度增加,纳米孔道检测信号由“信号关(Signal-Off)”向“信号开(Signal-On)”转变。理论研究发现,信号转变的原因是由于探针分子接枝密度的增加,改变了纳米孔道空间位阻和电荷密度与离子电流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发现在低接枝密度下,使用长链探针分子和低的离子强度能增强离子检测信号。上述结果为开发高效纳米孔道生化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二、构筑具有外表面抗干扰、内表面离子门控的双功能纳米孔道。通过分层物理沉积,实现了纳米孔道内、外表面在空间上的精确分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纳米孔道内、外表面精准分区功能修饰,探索纳米孔道内、外表面功能分子对其离子传输信号的影响机制。为拓宽纳米孔道在复杂体系中的应用,通过在外表面修饰抗干扰分子、内表面修饰识别功能探针,构筑了具有外表面抗干扰功能、内表面离子门控的双功能纳米孔道。最后,系统研究纳米孔道在干扰分子存在时的抗干扰功能,并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孔道的抗干扰功能,为设计面向复杂环境使用的纳米孔道生化传感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发展纳米孔道外表面功能分子独立作用的新策略。利用纳米孔道外表面易于修饰、表征以及不受空间尺度限制等优势,通过对纳米孔道外表面精准功能化,构筑具有独立外表面功能分子作用的固态纳米孔道。利用外表面功能分子精准可测量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探索独立外表面功能分子对纳米孔道离子传输的影响规律,阐明外表面表面电势分布是影响离子传输的核心参数。最后,利用纳米孔道独立外表面功能分子,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纳米孔道渗透能能量转换器件以及生化传感器件。
其他文献
岩浆活动和撞击历史是月球和行星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月球早期克里普(KREEP,富集K、REE、P等不相容元素)岩浆活动和>3.9 Ga的古老撞击历史对于研究月球早期分异之后月壳的改造过程,以及类地行星早期的撞击历史有重要启示意义。除了美国阿波罗计划、前苏联月神计划和中国嫦娥工程返回的岩石和月壤样品以外,月球陨石是人类获得月球样品的唯一途径,可补充提供月球岩石类型、化学成分等重要信息,是岩浆和撞击历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30 m的蓄水波动改变了区域水质量平衡,并影响了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循环与地表负荷条件。针对三峡库区不同尺度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模拟与观测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区域陆地水时空演化规律,为识别与区分陆地水分量与水文要素信息提供重要的校正资料。本文以三峡库区蓄水过程的水文与地球物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利用高精度实时蓄水模型,并基于复杂形体正演方法以及负荷弹性理论对地表动力学响应进行精细
长江是欧亚大陆最长的河流之一,几乎横穿整个东亚地区,它的形成与演化对于指示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长江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议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在长江三峡和长江第一弯的形成时间上,学术界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长江三峡被认为是长江演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它的贯通即长江对黄陵隆起的切穿,代表着现今长江河流体系的建立。目前,学术界对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分别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
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
四川盆地东南缘发育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目前唯一实现了页岩气商业突破的海相页岩地层。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致其岩矿组成、烃源条件等物质基础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此外,受多期次、长时间构造作用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早期经历了深埋作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及巨幅的抬升剥露作用,导致页岩产生了显著的形变破裂,自封闭性被破坏,其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且普遍采用微咸水灌溉,土壤盐渍化问题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对改良与合理利用盐渍土、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不同结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及其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是构建土壤盐分预测模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盐渍土盐分预测精度的不足,收集了野外蒸渗仪实验数据,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土柱蒸发实验与土壤水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继续不断推进,也就造成了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从未止步,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强力支撑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稳定前行,因此继续对油气勘探研究仍至关重要。地下的层位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错位形成了断层。断层既是油气田的边界,也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通道。断层的解释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十分重
我国南方海相机质页岩气的形成演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奥陶纪-志留纪作为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一系列的沉积地质事件。这套页岩在涪陵地区经历了埋深成岩作用和后期差异构造抬升等复杂的演化历史,与北美相比,涪陵地区页岩气成藏具有沉积背景复杂、演化历史长、有机质热成熟度高和构造改造强等特点。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实践表明,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
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是一种基于人工源激发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天然源大地电磁探测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相比于重磁勘探方法有更高的分辨率,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勘探与研究。随着可控源电磁法的勘探设备的不断改进,该方法可以越来越好的适应复杂环境,且所获取的观测数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可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