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评估研究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式,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功能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首先,作为政治工程,红色旅游涵盖着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作为文化工程,红色旅游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无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再次,作为惠民工程和富民工程,红色旅游具有拉动经济、促进发展的功能。而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恩施州拥有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馆和烈士墓碑等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恩施州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多位于偏远乡村,呈现出高度分散、点多面广的特点,恩施州红色旅游的发展仍面临着红色品牌影响力较小、红色旅游客源市场面较小、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等诸多挑战。因此,评估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则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围绕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优化路径”这一研究思路来探索性地回答“如何测评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这一核心命题。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红色旅游效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红色旅游、旅游效应、旅游感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内生式增长、综合评价理论基础为支撑,结合态势分析法分析了恩施州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其次,基于以上理论分析,通过对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红色旅游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构建了包含红色旅游社会效应、政治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三个维度,共28个具体指标的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从而探索性地回答了“如何构建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评估指标体系”。此外,由于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和政治文化效应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且难以量化,通过运用旅游综合效应评价的一种方法即半定量分析法来评估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不仅能反映出红色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也能表明村民对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偏好或喜欢程度,从而揭示了红色旅游发展效应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回答了“如何评估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效应”这一命题。研究结果表明:(1)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综合效应评估值(4.09)处于较好的水平;(2)红色旅游社会效应评估值(4.22)最高,处于较好的评估水平;红色旅游政治文化效应评估值(4.02)处于较好的评估水平;(3)红色旅游经济效应评估值(3.64)最低,处于较好的评估水平;(4)恩施州红色旅游各效应评估值均大于3,表明恩施州红色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为正向效应。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恩施州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为: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内涵来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应;从开发参与体验型的红色旅游产品来彰显红色教育成效;从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和政策支持、对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开发、强化主题旅游品牌设计等方面来促进经济效应的改善。
其他文献
当代社会“教育的期待”指的是一种隐含于大多数社会阶层的“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表现为通过应试教育实现个体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期许;而“期待的教育”则是从应然层面的分析,表现为通过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笔者选择恩施市E中作为研究个案,因为E中在“23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十二年十二跨越”的大进步。但是在田野调查后,笔者发现E中学的教育教学探索仍然服务于应试教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品质高,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恩施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生态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本地产业集群的首善产业,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获批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该地区受武陵山区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各民族之间也越来越发觉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当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发扬的内容,以往传统传播方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网络游戏传播效率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多样化的特点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游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学界讨论的问题,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来受到青少年群体的青睐,
近代以来,学界关于禁烟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出版了大量专著与论文,但专门涉及到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状况及禁烟研究的著作极少,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近代禁烟区域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现在国家进行禁毒斗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情况的研究,一方面能评价和总结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视觉再现,视觉修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50-2016年《人民画报》(中文版)800多期封面图片作为研究文本,从视觉修辞理论视野考察不同时期画报封面图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主要观照了视觉修辞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是基于何种语境、使用了哪些策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新时代画报图片生产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展现了
雷思霈是明代宜昌籍的公安派文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文学上与公安三袁相唱和,主张诗歌要抒人性情,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本文主要从雷思霈的诗集着手,探讨雷思霈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与诗歌特征,并分析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能够对雷思霈其人其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进而阐述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雷思霈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雷思霈的研究现状展开。从研究价值上来看,研究雷思
“满堂音”是鹤峰县五里乡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是在漫长的流传中逐步从皮影戏中脱离出来的一项民间说唱,2007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堂音剧团这个民间艺术团体展现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音乡韵,对“满堂音”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剧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对鹤峰五里乡满堂音剧团的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民间剧团在当
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外逻辑,“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下,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在于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谣言就如同病毒一般,不知何时会出现,也不确定何时会消亡。随着媒介的发展谣言也在不停的变换自身的寄生形态。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不仅能及时传播最新疫情信息,也能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本文试图回答在新冠疫情时期网络谣言内容特点有哪些?传谣者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对谣言传播产生影响?进而基于当下疫情发展趋势,对谣言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预判传播因子的预判,并给出对应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阐述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不断被不同话语“阐释”的历史事件,反“客里空”运动毫无疑问与新闻真实联系紧密。作为最早在行业内部开展自我反思和维护新闻真实的《晋绥日报》,其建构新闻真实话语的建构方式、建构意义等至今依然值得媒体借鉴。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的三个向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不同方法,对《晋绥日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