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俄罗斯来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正在不断增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可否认,中国也面临同样的严峻挑战。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俄罗斯与中国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剧。根据联合国确定的标准,一个社会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旦超过7%,即可称为这个社会已经具有老龄化的特征。按照这一标准,俄罗斯早在1970年就已加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7%;中国则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该比重达到7%。截至2018年,俄罗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6%;同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1.9%。尽管中国踏入老龄化的时间晚于俄罗斯三十年,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高于俄罗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遏制了人口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导致中国整个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减少、养老金需求上升,使俄罗斯与中国养老保障基金面临严峻的赤字困境。2013~2018年,俄罗斯养老基金赤字额由17910亿卢布升至24791亿卢布,累计增长38.4%,其占俄罗斯GDP的比重由2.45%升至2.99%,增加0.5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赤字由549亿元增至6523亿元,累计扩大了10倍,其占中国GDP的比重由0.09%上升至0.72%,增长了7倍。可见,中国养老基金赤字的增长速度已远超俄罗斯,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深受苏联退休制度影响,在理论基础、制度构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与俄罗斯极为相似。纵观中国和俄罗斯近30年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可发现,二国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都选择了由国家包揽转变为“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高度相似,中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也面临养老保险缴费不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等问题。显然,对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对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具有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为此,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1)通过梳理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发展沿革,分析俄罗斯采取“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人口与制度原因,探索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模式的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结构与收入状况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探讨引发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2)考察俄罗斯养老保障财政补贴的模式与效益,从养老保障转移支付与国家福利基金建立两个方面,分析俄罗斯财政补贴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所发挥的功能与效益。(3)对俄罗斯解决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关注其延迟退休政策与相关保障措施实施的社会经济后果。(4)提炼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的有益经验,同时总结其不当做法带来的教训,针对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面临的问题,从法律建设、职工权益保障、主权养老基金建立、养老保险资金课征等方面,提出我国可资借鉴之处,为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考。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强制养老保险缴费收入是俄罗斯联邦养老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平均缴费年限偏短、“影子收入”庞大、公众养老储蓄规模偏小等原因,俄罗斯养老出现了费率偏高、资金规模偏小、保障水平偏低等方面的问题。(2)联邦财政补贴对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福利基金的设立更为俄罗斯养老保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来源。(3)在俄罗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财政补贴压力偏大,以及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俄罗斯应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问题的不得已选择。同时俄罗斯也充分认识到,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还应当充分考虑职工权益,只有尽力解决扩大缴费基数与职工负担增加之间的矛盾,才有利于政策的顺利推出与平稳实施。(4)与俄罗斯养老保障资金筹集体系构建相比,我国养老保障在资金筹集领域还存在较明显的法律制度缺失、养老资金收入短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定位不明确,以及保险资金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俄罗斯在法律制度规范、国家福利基金构建、养老资金统筹管理、合理设计延迟退休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有益思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研究对象来看,多数学者在养老保障领域的关注重点在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但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发展历史久远、体系成熟,与我国刚刚起步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俄罗斯,其独立后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有着与我国高度近似的改革背景、较为相似的道路选择,在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障碍也较为相近,选择以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养老保障资金筹集领域的相关做法。(2)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俄罗斯养老保障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动机、改革历程、改革效益等层面,对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少有涉及。本文以资金供给作为切入点,对俄罗斯养老保障的资金筹集体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剖析俄罗斯养老保险缴费模式与缴费结构,挖掘俄罗斯养老基金缴费收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中国养老保障资金体系存在的法律碎片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位模糊、职能交叉等问题,通过对中俄养老保障筹资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探讨,考虑我国提升养老保障资金筹资规模与效率的有效做法,从研究内容上实现创新。(3)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理论推理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构建,探索俄罗斯近30年老年抚养比、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养老金水平对养老基金收支差额的动态冲击与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解释俄罗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问题涉及领域较广,受到专业限制、数据获取难度等原因,本文对养老保障资金筹集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聚焦我国得出的具体建议与做法等分析不够全面且缺乏深度,这是本文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并完善的方向。
其他文献
西藏传统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特色鲜明,保护与传承好西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非遗目录体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等角度,回顾和总结西藏非遗事业取得的可喜成绩。
食品药品的安全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稳定发展的正常秩序。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要保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就实验室检验质量监督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当前配网调度员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性和重复性工作,效率不高,影响电力调度任务的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是配网调度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配网调度通信的难点,提出了一种电力智能调度通信系统,提高电力配网日常调度以及应急事件处置沟通效率,提升配网调度业务服务能力,实现智能化调度和智能电网,并对电力智能调度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及主体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大背景下,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并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制度建设应如何贯穿纪律建设始终,为纪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这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要求,这是纪律建设第一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从党的纪律到党的纪律建设,说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活动在伴随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而膨胀的现象,经济金融化程度有所加深。在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开始受到质疑。金融对于实体经济能够发挥促进作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要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乡村初中生是指居住在乡镇和农村并就读于当地初中的学生。本文之所以选择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初中阶段是乡村地区学生个体人力资本差距产生的关键阶段。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初中生毕业后面临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路径。初中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深造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乡村初中生毕业后如果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工作能力和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而当前我国的经济模式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而在转变的过程中,该如何发挥投资作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的作用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资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而企业投资是我国投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解企业投资决策的理性和
近年来,发生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革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形成了金融科技的业务范畴。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企业掀起了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浪潮,引发了支付、理财、借贷等多种业态的巨大变革。银行网点地推式的传统普惠金融模式受到冲击,零售客户流失严重,利润增速呈下滑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大量研究证明,乡村地区金融资源匮乏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党的十九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推动责任政府建设的关键。政府消费如同私人市场消费一样,当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政府财政资源绝大部分来源于公众税收,公众有权力得到更好的“回报”,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管理者等用事实证明如何有效率且重效果的使用纳税人的钱,如何将“取之于民”的资源实现“用之于民”的诉求是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创新性的基于管理学和财政学交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