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活动在伴随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而膨胀的现象,经济金融化程度有所加深。在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开始受到质疑。金融对于实体经济能够发挥促进作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要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需要综合考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多方面影响,探究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实现机制。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金融能够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等多方面作用,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减少道德风险,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然而,随着金融化现象在全球不断发展,金融体系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对于实体经济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日益受到更多关注。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和信贷活动过度膨胀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集中表现了出来,各方学者普遍开始关注经济金融化背景下金融活动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金融投资会挤出实体投资,金融化过度发展会加重消费者负担,过度金融化会造成经济停滞,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也存在着对重点领域支持不足、同业业务过度发展等多种问题。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金融化的本质是现代金融资本积累主导包括银行资本、产业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和家庭、政府等各类收入的过程。在当前金融化时期,现代金融资本的内涵极大丰富,现代银行资本成为现代金融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虚拟资本的巨大发展替代了借贷资本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化时期现代金融资本的形成,作为现代金融资本组成部分的现代银行资本也表现出同传统银行资本不同的运动形态,银行资本仍然是金融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虚拟资本日益表现出脱离银行资本的运动形式,银行资本日益表现出同虚拟资本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现代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统一性没有改变,银行资本仍然是产业资本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资本的发展仍然是银行资本增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现代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银行资本向虚拟资本的不断转化造成了银行资本不断脱离产业资本的运动,银行资本通过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获取增值不断侵蚀产业资本。作为现代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的现实表现形式,金融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商业银行在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表现出相互矛盾和背离的情况。一方面,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能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投资业务能够多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顺应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表外业务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同业业务资金融通、货币政策传导、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能够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存贷款结构同实体经济的脱节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过度金融投资会挤占实体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带来金融风险。发挥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需要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支持作用、发挥投资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支持作用、发挥同业业务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保障作用、发挥中间业务对实体经济的便利作用。随着国际金融资本的积累和国际金融化的发展,中国也开始了金融化过程,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金融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中国金融化倾向开始凸显。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由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在华外商业资银行构成,呈现出国有化程度高、混业经营受限、核心业务单一等主要特点。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健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伴随着多方面问题,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结构失衡,商业银行业务和产品同质化严重、风险防范不足、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有待强化。在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中小企业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企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重心。然而,当前实体经济存在产业空心化、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利润失衡、制造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本高企、企业杠杆水平高等问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狭窄、管理层次低、生命周期短;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管理模式落后、产权不明晰、法律地位不平等;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大、成本优势减弱、竞争压力加大、发展动力不足。伴随着国内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多方面问题。商业银行对于非金融部门贷款规模持续提升,但对于非金融部门贷款占比不断下降,对于小微企业的的支持大力度没有明显改善;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在各项资金运用中占比不断提升,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但在近几年有所改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同业投融资业务满足了不同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倾向。实证研究显示,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同实体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保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同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已经出现变化,而投资业务仍能维持同实体经济的正相关性。实证结果反映出金融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投向变化已经造成了贷款业务脱离实体经济的表现,而包括投资业务在内的金融市场业务能够在金融化条件下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实体经济资源错配、统一功能监管的缺失、金融体系隐性担保等问题是导致当前商业银行出现资金脱实向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金融资产泡沫化等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的重要原因。未来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信用供给结构的转变、信用供给渠道的规范和信用供给质量的提升,但面临着风险防控要求趋严、资本约束强化、信贷规模刚性需求等障碍。从国际上看,各国在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通贷款、特别贷款和小额贷款担保,开展中下企业融资输血计划;德国拥有着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有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有着完善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日本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美国硅谷银行、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等通过投贷联动模式,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通过产融结合模式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美国、英国、日本的商业银行信贷制度为实体经济融资提供了便利;美国、欧洲、日本通过不同形式的资产证券化促进实体经济融资。在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从多个方面改善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断优化商业银行各类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机制,构建多方支持的信贷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支持新兴产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城农商行支持区域性中小企业方面的作用;构建创新发展的金融市场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直接融资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对于直接融资体系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交易业务对于实体企业参与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构建合理分工的同业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于中小银行的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同业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作用,充分发挥同业业务对于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作用。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支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健全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设立债转股实施机构,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将“债权”升级为“债权+期权”的融资模式;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启并扩大主办银行试点,鼓励民营企业设立财务公司;扎实推进制造业发展,建立高标准的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绿色银行体系,设计多样化证券化产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开拓制造业风险投资渠道,建立资金供给支持体系。为保障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政策。强化金融监管,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回归本源,坚持存贷款业务基础作用,推动中间业务发展,推动商业银行找准投资业务和同业业务的发展方向;加大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支持力度,坚持对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方向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广金融科技,建立高水平风险防控机制,针对性建立大型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企业、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坚持穿透管理、避免资金空转;创新资本工具,探索多层次资本补充渠道,切实满足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实行适应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监管措施,适应国际监管环境的变化;鼓励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建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的金融创新机制;完善市场体制,营造可持续风险处置环境,不断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