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门脉高压胃病与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胃肠内科住院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彩超及内窥镜下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合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68例统计分析。诊断标准:PHG的诊断标准,PHG诊断标准参考McCormack分类法,McCormack分类法其将内镜下PHG所见分为轻度、重度:①轻度:淡粉红色样斑点或猩红热样疹;黏膜皱襞表面条索状发红;红斑呈剥脱样或镶嵌图案样外观,即红斑充血斑块,黏膜呈现细白网状类似蛇皮样表现;②重度:弥散性樱桃红样斑点或弥漫融合性出血性胃炎。结果:1、168例肝硬化患者中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96例(57.14%),并发食管静脉曲张142例(84.52%),根据胃镜下表现分为未出现PHG组、轻度组、重度组。2、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功的关系:A级、B级、C级发生PHG分别为20例(11.9%)、57例(33.92%)、19例(11.3%),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PHG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关系:非PHG组门静脉为13.5±0.31cm,脾静脉为0.95±0.32cm,PHG组门静脉内径14.7±0.38cm,脾静脉内径为0.92±0.25cm,两者门静脉内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门静脉内径与PHG正相关。门静脉内径宽度的增大提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提高。4、PHG与食管曲张静脉分级及内镜下食管曲张静套扎术的关系:统计肝硬化患者168例,出现食管静脉曲张142例(84.52%),轻度EV发生PHG为10例(7%),中度EV为25例(17.6%),重度EV为61例(42.9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HG与食管曲张静脉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168例患者中选取行套扎治疗48例,排除复查期间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或长期口服普萘洛尔等影响门脉压力的患者,分别于1-3个月、3-5个月后复查,比较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后PHG的发病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发病率的95%可信区间为28%-56%、第一次复查后发病率95%可信区间49%-76%、第二次复查发病率95%可信区间67%-91%,比较发现第二次复查与治疗前发病率可信区间无重合,考虑治疗后PHG发病率升高。结论:(1)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功无关。(2)门静脉内径越宽,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越高,脾静脉内径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无关。(3)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越高,但两者严重程度不相关,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前后比较门脉高压性胃病存在统计学意义,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后PHG发病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