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在短暂的39年生命里,她留给世人四部不朽之作:《简·爱》、《谢利》、《维莱特》和《教师》。在这些小说里作者创造了一系列的“灰姑娘”形象,她们拥有传统“灰姑娘”特征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历史内容和时代特征。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勃朗特小说中挥之不去的“灰姑娘情结”,尝试分析其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勃朗特及其作品。接着总结、概括了前人对勃朗特及作品所做的大量研究。但以往的学者和评论家们多是从女性主义、哥特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创作技巧等方面研究作者及其作品,很少有人对勃朗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灰姑娘”原型和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理论以及荣格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理论。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包含三节内容。第一、二节分别阐述了“灰姑娘”原型和勃朗特的“灰姑娘情结”在本文中的主要含义。第三节则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经历两个方面,探析了作者“灰姑娘情结”形成的动因。勃朗特在创作中反复使用“灰姑娘”模式,是因为“灰姑娘”模式的深层内涵折射出人们生活中的“匮乏”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集体无意识,这能使得勃朗特在生活中未得到满足欲望得到实现。第二到第四章分别从角色、情节结构和主题这三个方面对勃朗特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作了细致分析。具体来说,每一个方面又从继承和突破两个维度详细地剖析了勃朗特对“灰姑娘”原型的运用。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表达了勃朗特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生存境况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综上所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的解析来解读作者的“灰姑娘情结”在小说中的表现和形成原因。本文不仅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而且也为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状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试图探讨小说翻译中再现原作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一些问题.文中大部分例子出自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及其四种汉语译本.再现原作的人物性格塑造是一个包含众
该文共分六章,探讨在不同语境歧义的产生、消除、运用及其翻译.引言阐述了该文的目的,结论重申了该文的主要观点.第一、二、三、四章是该文的核心部分,分别阐述了歧义、语境
在文学评论界,人们倾向于把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这部戏剧看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而该文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部戏剧的丰富内涵.
英语阅读被看作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然而,尽管师生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外语阅读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指导缺
纵观王尔德戏剧的一生,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生平;无论是他在文坛上的巨大成功,还是铁窗之下的羞辱与孤苦,都和他不羁、反叛的花花公子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正是从不同
特丽·坦贝斯特·威廉斯是美国当代作家、自然学家和环境保护家。威廉斯出生并生活在犹他州的熊河鸟类保护区附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丰富体验,以及内华达核试验基地辐射对周
“六一”儿童节之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最新的儿童用品消费预警和召回信息.2017年5月,全国共实施儿童用品召回70次,涉及童车类、儿童文具、儿童用塑料制品等产品,共计2.55万
期刊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来讨论类比新词的生成和运用.首先,对类比新词进行界定和分类,阐明它是构词和造词的结合以及其中的规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而且还塑造着亚洲邻国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国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必须重视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对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点,重点考察了语言教学实践,分析了语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