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之际,国内外环境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在国内,由于政治、经济的需求,从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在隆庆皇帝即位时被废止,继而导致了漳州月港的开放与繁荣发展;在国外,由于地理大发现的探索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促成了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这些新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来自闽南地区漳州窑的蓬勃发展,让漳州窑的外销青花瓷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并且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本文主要以明末清初为时间背景,重点研究这个时期漳州窑外销青花瓷产生的原因、生产状况、外销路线、外销市场和其兴衰发展历程,以漳州窑外销青花瓷为研究的基础对象,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展开讨论。本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就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解释相关概念,阐明研究方法。对目前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同时,结合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就外销青花瓷的研究提出一些个人的新意和想法。第一章是对漳州窑外销青花瓷产生的原因做一个详尽的背景研究。以历史文献学为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渊源和场域特征为切入口进行探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在东南沿海一带不得不开展海上对外贸易,发展以瓷器为主的大宗贸易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海外各国大量瓷器的购买刺激了漳州窑的萌芽与发展,再加上景德镇的衰弱和漳州月港的开放,从客观上来说为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第二章介绍了漳州窑生产外销青花瓷的主要窑口及其产品特色,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和梳理。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列举了漳州窑生产外销青花瓷的五个最具特色的窑口,说明各自窑址的位置,重点强调每个窑口所生产青花瓷产品的特征并配以图片加以介绍,从这节中可以看出漳州窑青花瓷的生产类型具有分工性,每个窑址都有自己生产的主要产品。第二节就所有漳州窑生产的外销青花瓷做一个归纳和总结,从其艺术特色的角度着手,对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青花画法、纹饰题材、胎釉特点、图案布局等方面做一些细致研究。第三节利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明末清初时期漳州窑和景德镇窑生产的外销克拉克青花瓷器作为比较对象,探讨这两个窑口所生产的外销青花产品的异同和各自特征。第三章是通过空间的范围来研究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瓷路,主要从瓷器的外销线路和外销的市场来进行探讨。外销线路又分为国内线路和国外线路,国内线路即本文探讨的五个重点窑口生产的青花瓷产品从窑口运往漳州月港港口的运瓷路线,国外线路是指东南沿海海商和国外商人将瓷器从月港运往世界各地的航海路线。关于外销市场的讨论,主要以洲际为划分依据,将漳州窑的贸易市场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市场,并继续细分到区域和国家,以各国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为背景,研究当时漳州窑外销青花瓷与各国贸易市场的外部联系和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第四章是通过时间的范畴来对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兴衰发展做一个分期。将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发展分为肇始期、鼎盛期、衰弱期、中兴期和衰败期,旨在从时间的角度清晰的展现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发展历程。漳州窑外销青花瓷自明正德年间开始萌芽发展后,在万历朝经历了其发展最鼎盛的黄金时期,当时在漳州地区生产青花瓷的瓷窑数百座,每天由于海外市场瓷器订单量巨大,所以瓷窑的生产十分繁忙,每年往来漳州月港的船只数以万计,足见在当时漳州窑的生产规模非常大。明末由于东南沿海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对漳州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再加上国内外其他瓷窑的慢慢崛起,取代了漳州窑外销青花瓷的产品,这些因素使得漳州窑渐渐衰弱。虽然在南明时期,郑氏家族对漳州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其中兴了一段时间,但清政府的“海禁”和“迁界”政策最后完全扼杀了漳州窑的发展,使其告别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一个是结语部分,这个部分是对全文漳州窑外销青花瓷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通过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漳州窑外销青花瓷这一历史时期的独特产物是如何在空间与时间的运化中自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