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互穿网络结构的含酶微凝胶的水相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09x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目前人类社会主要依赖的能源物质化石燃料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寻找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鉴于酶催化反应具有条件温和、高效和专一等特点,建立酶体系来实现C02还原获取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物质——甲醇,是一条绿色、可行的途径。例如,醇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实现C02到甲醇的转化。然而,酶存在价格昂贵、易失活、不易回收的缺点,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载体对酶进行固定化,以克服这些问题。智能微凝胶具有稳定通透的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能对环境刺激产生快速的响应,是一种优秀的酶固定化载体。利用网络半互穿法将酶固定化到微凝胶上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它能很好地保持酶的活性,固定化之后酶不容易脱落。目前,以网络半互穿法固定化酶时主要是用反向乳液聚合法,但是该法需要引入有机溶剂,容易对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相中实现酶的网络半互穿固定化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本论文主要以甲酸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和醇脱氢酶为研究对象,在水相合成网络半互穿含酶智能微凝胶上,并对其催化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水相中合成了醇脱氢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微凝胶(ADH@PNA)。对ADH@PNA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ADH与微凝胶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能有效改善醇脱氢酶的催化性能。(2)在水相中合成了甲醛脱氢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微凝胶(FaDH@PNA)。与游离的甲醛脱氢酶相比,FaDH@PNA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更高的甲醛产量,对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亲和力显著提高。(3)在水相中合成了同时固定化甲酸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的多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微凝胶(ME@PNA)。ME@PNA能催化NaHC03还原为甲醇。ME@PNA表现出与游离酶体系不同的催化行为,在催化反应前期出现了平台期。平台期之后,催化速率大幅度提高。
其他文献
风力发电工业近些年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在传统电力产业中占有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风的随机性和突变性会造成风电场输出功率不稳定,不合理的风电场功率分配方法不仅会对电网安
土壤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生命层,是成土母质在气候、地形地貌、时间因素以及生物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成土母质作为土壤形成发育的基础,影响
T型梁桥受力明确、结构简单、节约材料,这些优势使得T梁桥在现代铁路桥、公路桥、城市立交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T型梁桥的分析计算与一般梁存在显著差别,其中剪力滞效应是不
由于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当前的硅基微电子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挑战,如生产成本剧增、量子效应日益严重等。为了延续摩尔定律,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如量子细胞自动机、碳纳米管、自旋器件等。其中,由Likharev等人提出的结合纳米技术和传统CMOS工艺的CMOS/纳米线/分子混合(CMOS/nanowire/MOLecular hybrid,CMOL)技术既兼容成熟的CMOS工艺,又
本文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大跨空间凯威特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虑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深入分析了该结构类型在静载作用下的屈曲行为以及在不同杆件截面强度、
频率是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当系统发生较大故障后,系统中大容量机组脱落,可能造成系统较大的功率缺额,严重时将会导致整个系统频率失稳。因此系统频率的在线监
近年来,航运经济回暖,港口吞吐量逐年攀升,进出港船舶数量增加,船舶不断朝着大型化发展。这也使得港口水域的交通情况日趋复杂,以船舶交通流数据的数理统计及建模分析为基础
由于铁路集装箱运输具有降低货损,降低货运成本,完善“门到门”运输等优点,铁路货物集装化运输成为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重要
红砂岩风化土具有遇水崩解、强度弱化、级配改变等特点。在降雨与蒸发的双重作用下,自然界中的红砂岩风化土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易导致土体的强度降低和变形增大,进而对自然
随着三维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算法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三角网格表示简单、易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具有较好的硬件支持,是目前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