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成土母质年代学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生命层,是成土母质在气候、地形地貌、时间因素以及生物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成土母质作为土壤形成发育的基础,影响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青海湖流域成土母质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河流冲洪积物、湖积物、风成沉积物(黄土、风成砂)、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运积母质,及就地风化残积物。然而,迄今有关高原上不同类型成土母质的理化特性与开始发育年代的研究较少,致使各类型成土母质开始形成发育年代、过程及其环境背景不明晰。选取青海湖流域冲洪积母质、风成沉积母质与残积母质类型剖面共计27个,对剖面不同土壤发生层测定光释光年代,并建立相应的年代框架,获得不同类型成土母质开始形成发育的年代。并对剖面环境指标样品进行土壤粒度、有机质含量、元素地球化学含量测试,结合该流域已有的环境演变记录与气候背景,探讨该流域内不同类型成土母质上覆土壤的发育模式,以及土壤发育的气候背景。研究得出:1.青海湖流域风成母质自末次冰消期(~12.9 ka)以来发育;~12.9-8.2 ka为冲洪积母质集中发育期;残积类型母质于~14-10.2 ka开始发育。2.汇总各剖面粉黏比、CIA值与Rb/Sr值,认为风成沉积类型剖面上覆土壤的风化程度较高,其次为冲洪积母质类型土壤剖面,残积母质类型土壤剖面风化程度较弱。通过土壤厚度与年代的对应关系,计算各类型成土母质上覆土壤的净累积速率,发现风成母质类型上覆土壤累积速率较高,其次为冲洪积母质类型上覆土壤累积速率,残积母质类型上覆土壤累积速率最低。3.风成沉积母质类型上覆土壤的主要发育模式为风尘加积型。非风成母质类型(冲洪积母质和残积母质)土壤发育模式主要为混积母质风尘加积型。4.末次冰消期与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强烈,土壤概率密度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全新世时期,气候逐渐暖湿,风沙活动较弱的,为主要的土壤发育期。在晚全新世气候趋于干冷,风沙活动再次增强,土壤的年代概率密度达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最高值。
其他文献
水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水轮机作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机械,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水电站对水能资源的利用率,而水轮机的运行稳定性也直接
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WPT)技术是一种以高频电磁场为传输介质,由发射端将能量传输到接收端的电能传输方式,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特殊
抽水蓄能机组作为大规模储能转化设备,在电网担任填谷消峰、调频调峰等作用。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电网中的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占有比例快速增加,为了促进清洁能源的消纳,抽水
沉井的结构为井筒状,是以井内挖土,依靠自身的重力或其他方法克服侧摩阻力与刃脚反力后下沉至设计标高,然后封底成为建筑物的基础,是深基础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沿海地区软土地
本文研究了多孔弹性岩石物理特性反演各种地震粘弹性属性的灵敏度,其中包括波速度、质量因子和密度。考虑的是一个广义的动态孔隙弹性模型,对此模型的分析结果适用于在很宽的
人脸超分辨率研究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安防监控、无人机成像、压缩重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脸图像的分辨率代表了图像的辨识度,高分辨率的图像往
繁殖是生物持续生存和成功繁衍最基本的行为和过程,也是植物生活史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繁殖对策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植物在该生境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速度快。有益微生物具有环境友好、绿色无污染、实惠经济等优点,是植物保护重要资源之一。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病害进行防治,符合当
寒冷地区复杂的水工环境条件给特高土石坝的建设和服役带来了巨大挑战,实际服役中的高坝混凝土面板长期处于多种环境因素协同作用下,其材料性能的劣化实际是由复杂的物理和化
风力发电工业近些年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在传统电力产业中占有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风的随机性和突变性会造成风电场输出功率不稳定,不合理的风电场功率分配方法不仅会对电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