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汉防己甲素-全氟溴辛烷脂质体对干眼病的治疗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载汉防己甲素-全氟溴辛烷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检测目的制备一种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液态的全氟溴辛烷(1-Bromoheptadecaflurooct-ane,PFOB)为内核,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搭载于脂质体壳的纳米粒PFOB@LIP-Tet,并检测其基本的理化性质,证明Tet成功搭载在了脂质体上,并检测其稳定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利用脂质体搭载汉防己甲素和包裹PFOB,制备PFOB@LIP和PFOB@LIP-Tet纳米粒,并检测其粒径、电位、形态和吸光度;检测PFOB@LIP-Tet中的Tet的量,计算Tet的包封率和载药率;7天平均粒径检测其稳定性。结果成功制备出PFOB@LIP和PFOB@LIP-Tet纳米粒,测得其粒径分别为79.4±7.7 nm和103.4±7.8 nm,表面电位分别为6.0±1.2 m V和-21.8±0.56 m V。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发现PFOB@LIP-Tet的吸光度主要来自于Tet。投射电镜下PFOB@LIP-Tet是以脂质体为外壳,PFOB在壳内,Tet搭载于脂质体壳中。PFOB@LIP和PFOB@LIP-Tet之间的粒径、表面电位和投射电镜的差异均可证明Tet成功载在了脂质体上。连续7天测得PFOB@LIP-Tet的平均粒径分别为87.5±9.15 nm、86.1±6.8nm、103.4±7.8 nm、100.1±7.8 nm、100.4±12.3 nm、83.4±4.3 nm和97.1±0.6 nm,证明PFOB@LIP-Tet在4℃可以稳定存在。紫外检测其PFOB@LIP-Tet中Tet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9.9±8.0)%和(49.9±0.6)%。结论成功制备了载Tet的纳米粒PFOB@LIP-Tet,检测了其基本的理化性质,并且证明了其在4℃下可以稳定存在。第二部分载汉防己甲素-全氟溴辛烷脂质体的药物释放实验、生物安全性和分布目的检测PFOB@LIP-Tet中的Tet释放曲线,以确定缓释体系的建立。确定Tet和PFOB@LIP-Tet安全浓度,选择给药浓度,并检测PFOB@LIP-Tet在体内和体外的积累和分布。方法利用HLPC检测不同时间段PFOB@LIP-Tet中的Tet释放量。用CCk-8检测Tet和PFOB@LIP-Tet的安全浓度,并用活/死染色重复验证选择的给药浓度下PFOB@LIP-Tet各组分的生物安全性。用激光共聚焦检测不同时间段被荧光标记的PFOB@LIP-Tet在正常和致炎的角膜上皮细胞和兔角膜上皮内的积累,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定量分析。用细胞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间接比较被荧光标记的PFOB@LIP-Tet的正常眼和干眼病模型眼内的积累,并比较在给药相同时间后正常眼和干眼症模型眼的结膜、角膜、虹膜、房水和晶状体内的PFOB@LIP-Tet的积累。结果在480 min时PFOB@LIP-Tet中的Tet的释放达到75%。体外治疗时,Tet的浓度为5μg/ml时,无论是游离的还是载在PFOB@LIP-Tet中,细胞存活率都大于50%。经孵育相同时间,正常兔角膜上皮细胞内的荧光信号要远少于致炎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内的荧光信号,正常的角膜上皮内几乎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干眼病兔角膜上皮内检测到强荧光信号。正常眼外的实时荧光信号强度高于干眼病模型眼;给药2 h后,可以在干眼病模型眼的角膜和结膜上检测到荧光信号,且结膜荧光信号较强,正常眼的各组织中只有在结膜上检测到少量荧光信号。结论PFOB@LIP-Tet缓释体系成功构建,体外治疗时,Tet的浓度为5μg/ml时,无论时游离的还是载在PFOB@LIP-Tet,都是安全的,载在PFOB@LIP-Tet后,Tet生物安全性提高。PFOB@LIP-Tet可以很快被致炎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吞噬,而正常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几乎不吞噬。兔角膜干眼病模型眼内的积累要多于在正常眼内的积累,且主要分布在眼的结膜和虹膜上。第三部分载汉防己甲素脂-全氟溴辛烷质体对干眼病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目的明确载汉防己甲素脂质体各组分的抗炎作用和对干眼病的治疗效果,检测其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细胞炎症模型,分成四组,包括对照组、PFOB@LIP组、Tet组和PFOB@LIP-Tet组,RT-PCR检测各组兔角膜上细胞中的VEGF、IL-1β、TNF-α和PEG2的基因转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产生的VEGF、IL-1β、TNF-α和PEG2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PFOB@LIP-Tet各组的细胞存活率。建立兔干眼病模型,共28只模型兔,随机分成四组,包括:ATS组、PFOB@LIP-ATS组、Tet-ATS组和PFOB@LIP-Tet-ATS组,分别用ATS、PFOB@LIP-ATS、Tet-ATS和PFOB@LIP-Tet-ATS进行治疗,比较各组的治疗治疗效果;用荧光素钠对角膜染色,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着染;PAS染色观察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和数量;H&E染色比较各组角膜上皮的厚度;Tunnel染色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用小动物眼压计检测治疗后模型兔的眼压变化。结果体外治疗实验中,PFOB@LIP-Tet组细胞的VEGF、IL-1β、TNF-α和PEG2基因表达最少,分泌的VEGF、IL-1β、TNF-α和PEG2的浓度最低,细胞存活率最高。体内治疗实验中,经过相同的治疗时间后,PFOB@LIP-Tet-ATS组的模型兔的角膜着染面积最少,程度最轻,球结膜杯状细胞做多,凋亡细胞最少,角膜上皮最厚;ATS组和PFOB@LIP-Tet-ATS组模型兔的眼压在经治疗后的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FOB@LIP-Tet对干眼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且对眼压的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检测非孕妇女、足月待产、先兆临产与临产时孕妇血清皮质醇的水平,探讨血清皮质醇水平与临产启动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量子点免疫层析法测定育龄期非孕女性的血清皮质醇(对照组),以及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血清皮质醇(待产组),足月妊娠先兆临产(先兆临产组)及临产孕妇(临产组)血清皮质醇。结果 与对照组(7.83±4.78ug/d L)相比,待产组血清皮质醇(17.7±3.75ug/d L)及先兆临产组
目的:为减少侵入性检查的次数,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临床特征及超声成像建立宫腔粘连诊断评分表,来预测有无宫腔粘连及宫腔粘连的严重程度。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因月经减少、闭经或临床不孕等因素行宫腔镜检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赋值,建立并验证宫腔粘连诊断评分表。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统计分析采用软件SPSS 2
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也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由于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手术预后效果差,导致食管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低。因此,进行准确的预后预测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食管癌的高通量开源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筛选出重要基因作为食管癌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期为食管癌的预后和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中的食管癌RNA-seq数据及其临床资料,运用R软件中DESeq2和W
目的比较两种切割活检针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评估二者在诊断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探索CPLB中导致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414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半自动切割活检针组(Super-core TM针组)、全自动切割活检针组(BARD Magnum针组),其中Super-c
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显著提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生存,但老年人作为晚期NSCLC的主要群体,伴有免疫等机能的减退,ICIs在老年NSCLC患者中的疗效尚未明确,本研究以65岁作为分界值,对不同年龄晚期NSCLC患者应用ICIs的临床疗效进行系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做出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20年12月之前发表的关于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比较的文献。纳入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按New 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进行评价。使用C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Meta评价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NKI、万方、PubMed等常规的数据库,进而收集和整理相关英文文献,并提取有价值的资料信息。通过“诊断性研究的量表评价(QUADAS)”对文献质量展开客观评析,并利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工具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通过Deek’s漏斗图检测lnc RNA表达谱诊断胃癌的发表偏倚。结果总共
目的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早期存活率高。所以常规的子宫颈筛查可以较早识别疾病,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欠发达地区通常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用于筛查。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人口统计学、行为和临床因素的预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识别患宫颈癌的高危女性,以优化欠发达地区的宫颈筛查策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方法机器学习在开发预测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过度拟合是机器学习中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否能影响其AVF的初始通畅率及辅助初始通畅率。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首次为MHD行AVF术的278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收集术后资料至术后3年,除外87例符合排除标准中的患者后,最终共191例患者纳入研究。收
背景结直肠癌最易转移至肝脏,而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是结直肠癌患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手术切除肝转移病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最常见且有效临床治疗方式,但80%-85%患者因肝内转移灶位置、大小及多发转移灶等未能行手术切除。近来,介入栓塞、射频等局部治疗方法已逐渐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中。目的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