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电影的叙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man9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静蕾曾经和章子怡,赵薇,周迅并称中国演艺界“四小花旦”,如今提起她,更多人会称她为“导演徐静蕾”。在中国文艺界,从“演而优则导”成功过渡的女演员并不多,最后成为优秀女导演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徐静蕾就是其中之一。她作为中国第六代的新锐女导演,在不到10年内已经自导自演了五部影片,可以粗略的分为前期:《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后期:《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当然,无论是从生理年龄上还是艺术生命来看,徐静蕾的电影艺术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风格演化。徐静蕾是一个创作个性比较强的导演,尤其是在电影叙事方面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艺术特征。包括叙事母题、叙事特征、叙事风格的前后期转型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力图通过影片的细读,对其电影叙事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徐静蕾的电影作品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评价和总结。徐静蕾的五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关注女性的成长。但是,在不是很长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徐静蕾的电影风格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从传统叙事的艺术电影转变为商业时装大片,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艺术转化,也使她的电影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本文绪论中介绍了选题意义以及徐静蕾的电影世界概况。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演员,到成为一部电影的独立出品人并身兼数职,这在国内极为罕见。而徐静蕾导演的电影,都带着“徐静蕾式”鲜明的个人特质。尤其是她的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女性成长母题。第一章分析徐静蕾电影中的叙事母题。尽管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之间,但是她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一个共同内容,就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上关注女性的成长。徐静蕾的五部电影,像一个女人“涉世”的成长体系,从父爱回归的亲情,到飞蛾扑火的爱情,再到自我寻觅后的自我肯定,女性主义的意识是逐步觉醒的。第二章从叙述视角、色彩、构图、音乐等角度对她电影的叙事特征进行研究。在徐静蕾电影前后期明显不同的叙事风格与叙事节奏的变化上,体现了她对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共存的电影观,有了更深入也更为实际的认识。具有前期有如小资女性心灵独白的电影,到后期顺应市场的商业电影的整体转变过程。第三章分析了徐静蕾电影叙事风格的转型——从艺术浓重的“作者电影”到消费时代的“职场电影”。在这种艺术道路上的转换中,徐静蕾走得似乎丝毫不费力气,并且成功的进入了“亿元导演俱乐部”。导致徐静蕾电影艺术风格特别是叙事风格转型的原因,一方面是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广泛影响对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徐静蕾电影观、艺术价值观的变化。尽管业内人士对她的电影转型后文化内蕴的浅表化趋势,以及植入性广告过多等现象颇有微词,但这一转变仍不失为一次好莱坞模式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试验。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本文从蒙古族舞蹈对蒙古族习俗文化和英雄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传承关系。
从轧制钛-钢复合板生产工艺的各工序入手,概述了钛-钢复合板生产的原料准备,隔离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法,组料前待贴合面的处理,主要的组料方式,加工温度的确定,压下制度的确定
目的: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NS主要分五种病理类型,其病理分型的诊断对于原发性NS的有效治疗及预后判断十分重要,常通
消栓通络方临床上主治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言语迟涩等症状,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搜集消栓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和治疗脑卒中相关靶点,获得1 251个化学成分
针对目前市场上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存在水泵运行状态和变频器频率无法在线查看和设备操作不安全的缺点,提出采用人机界面作为系统的末端控制设备。通过PLC接线图的设计、PLC程
目的对小儿哮喘中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对我院治疗的小儿哮喘患者病例92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将其中46例作为观察组,而另外46例作为对
本文以深空探测为背景,研究深空探测中与轨道相关的问题。根据目标天体的不同,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有两部分: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它们分别代表大天体和小天体的探
目的:探讨BCL-2、MYC基因独立及共同异常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相关重要指标、临床疗效、生存期、乙肝病毒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55例侵袭性B细胞淋
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新开流文化”和俄罗斯学者发现并命名的“鲁德纳亚文化”,实际上是分布在乌苏里江两岸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本文首先将中俄两国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由人类创造和使用,因而语言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