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时代是以电子信息传播为主要媒体的时代。信息化、媒体化、社群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社交活动的主题,数字技术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体验。在这样一个新兴的面向社群化的电子时代,大学生甚至社会团体对图书馆提出了不同的服务要求和空间要求。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对象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转向了社区化和多样化,对空间的要求已经从简单和封闭的风格变为复杂和开放的风格。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大学建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储藏书籍的地方,也是一个为大学生知识信息传播提供舒适空间环境的场所。因此,图书馆建筑除了作为高校文化的象征以外,还需要更加美观和注意内部社群空间环境的设计,以便在读者需要多样化和资源传播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因此,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社群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的社群空间环境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研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社群空间环境设计,主要分四步完成的:首先,简要介绍了社群空间、创新社群空间与知识共享环境、发展条件及其建构主义学习支撑的相关研究理论和国内教育学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批判继承状况进行;然后研究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的建设与发展限制,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社群空间建设情况,并指出国内外的建筑特点和发展的不足之处。基于馆内学习行为、空间特征,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环境设计的差异性。其次,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的空间设计策略,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建设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设协作社群空间、促进协作交流的复合性空间、社群空间划分的建议。与此同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层面上的建筑环境、中庭空间等场所的设计,以及服务层面上的补充与完善,分析了社群空间设计原则。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空间组织、空间艺术以及空间意向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的空间形式设计。最后得出结论:在网络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模式以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前提下,学生自主互动讨论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因而构建高校图书馆社群空间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互动,提高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从中提升个人的心理内涵和学术水平。对社群空间的构建主要可以从建筑层面和服务层面着手,以多样化交流学习社群空间布局模式构建图书馆建筑内部功能区间。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应从“分散式”提升到多元化“一站式”。在图书馆建筑外部、功能区界定、核心中庭、交通空间等方面并加以绿化、艺术、光影处理等艺术手段对空间组织进行设计,最终达到引导积极的学习、互动、交流的心理或行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