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变迁本质上就是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在稳定的秩序中推进社会进步。研究定位于以哲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学问题,属于社会哲学的范围。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分工、阶级国家、社会有机体、历史合力论等理论为主要支撑,针对社会中人的分化和人的活动领域分化,采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阶级分析、结构与功能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社会整合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社会整合的探讨只能算是初步的论述。社会是人类进行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共同体,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社会整合是在足够的人员参与下,管理主体采取机械或有机的团结方式对各领域、要素或子系统进行规约、协调和引导,从而使人们的活动保持平衡、稳定及一体化状态的过程和结果。明晰社会整合的本质规定,就要对社会失调、社会解组、社会解体以及社会团结、社会凝聚和社会控制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系统性、协调性、制约性和历史性是社会整合的基本特征。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整合主体与整合客体、机械整合方式与有机整合方式三组范畴构成了社会整合理论的主要分析框架。社会的整合需求在于社会产生了分化,包括人的分化和人的活动领域的分化。社会分化是由分工引起的。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社会分工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性根源。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人的分化包括人的自我分化及人和人之间的分化;社会领域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生等各领域或子系统构成,人的活动领域分化是指以上组成社会的各要素、子系统的分化。社会领域的分化可以从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各活动领域的形成、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各活动领域的相对分离两个方面来说明,价值领域分化与社会的五大领域分化相适应。因应社会分化,社会有着日常生活的管理、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秩序的维持、价值观念的导引、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的整合诉求。人类社会存有分化与整合的双重逻辑和双重交织,分化与整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类社会应是一个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社会。社会分化是社会整合的直接原因。对社会整合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研究,就要对社会整合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共时态和历时态分析,并对社会整合的主客体关系加以研究。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存有不同的社会整合力量。从人的关系角度来看,社会整合的主体可分为血缘团体、地缘团体和职缘团体三种;从人的活动领域视角来加以思考,社会整合的主体是各种团体和社会组织。社会整合的主体经历了血缘团体、阶级和国家、职缘团体、自由人联合体等相应的演变过程。社会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整合的客体、对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之分。从历时态研究社会整合客体的演进历程,主要是研究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社会整合的目标有科学性或工具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之分,社会效益是社会整合的科学性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内在价值目标。社会整合的发生有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社会的整合过程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基本的整合类型。社会整合可引发正整合和负整合的结果。社会整合的评价尺度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来考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来看,社会的整合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机械整合方式和有机整合方式。历史合力是社会整合的总体方式,社会整合的发生有其内在的动力推动,也有分化过度、分化不足和分化错位等不合理社会分化的阻力并存。传统社会的机械整合方式可以从传统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传统社会的分化特征、社会整合方式的机械性三方面来加以说明。传统社会的整合方式由于是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人机械的联结在一起,为机械整合方式。市场经济社会的有机整合方式可从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市场经济引发新的社会分化、有机整合方式的内容要求三个方面来阐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相互依赖而将异质性的个人和团体结合在一起,是社会的有机整合方式。解放前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整合性和建国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整合状况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现状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的现状批判从社会分化的加剧与社会整合面临的挑战、主体整合客体的艰巨性和社会整合方式转变的阻滞三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社会的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自由人联合体和有机整合方式是未来社会整合的建构取向。社会整合的未来建构可以从促进合理分化,加强社会整合、转型的主体有效应对变革的客体、促进社会有机整合方式的形成与健全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当今的中国社会各领域还存在发展“短板”,加强社会的整合能力建设,使社会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产生更大的总体效果,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的稳定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定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