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政府总结过去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当前政策和方针及对未来工作规划的一种公文形式,同时其中英文本也是本国人民、外国读者了解我国政府政策和举措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有学者对《报告》翻译予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数较为片面,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本文拟以贾正传的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范代科的话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语境、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等层面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文本予以系统的比较研究。语境层面的比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文本受语境的制约情况比较,包括《报告》中英文本的出版者及译者、目标受众、文本目的及文本特点等。研究发现,在高语境文化中,文本的理解对语境有较高的依赖性,而在低语境文化中,文本的理解主要取决于文字表达;同时,作为一种政治话语,《报告》的中英文本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客观性和适用性。第二,文本在语境中的功能比较,包括表达、信息和呼唤功能。研究显示,《报告》中英文本都执行以上三个功能,但在高低语境下效果却不同;相对而言,《报告》中英文本对我国读者更能体现出表达、信息和呼唤功能。宏观和微观结构的比较是两种平行且互为补充的研究。其中,宏观结构比较包括文本在宏观层面上的整体关系研究,特别是英汉文本段落内(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与段落间(衔接与连贯)的比较。研究证实,《报告》英语文本是主题突出型语言,采用多种衔接方式,重形合;而汉语文本则是话题突出型语言,不用或少用衔接方式,重意合。微观结构比较主要关注《报告》中英文本中具体句法、词法与修辞特点。研究发现,汉语文本中无主语句和少主语句较多,语序整齐,措辞华丽,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强调:频繁使用同一词、数字缩略语、四字结构等;而英语文本中句子主谓明确,逻辑清晰,语序多变,用语简单,基本源于直译或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本文可望对《报告》及各种政论翻译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的价值。从理论方面看,本文尝试运用了一种《报告》中英文本系统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弥补现有的《报告》及政论翻译研究的不足。从实践方面看,本文可对现有的政论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吸引更多译者和学者关注《报告》翻译实践中的中英文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