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患儿以及合并栓塞并发症的I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近20年IE合并栓塞患儿的临床特点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1998年5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收治入院的11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成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前十年组(1998年5月-2008年5月)和后十年组(2008年6月-2018年7月),分别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热、心脏杂音、肝脾大小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生化、血培养等)、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的差异,并对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为了解心脏基础疾病的影响,进一步对有心脏基础疾病患儿与无心脏基础疾病患儿的组间进行各因素比较分析。最后对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同期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IE患儿中栓塞组19例,占16.96%,非栓塞组93例,两组比较,栓塞组体温高于非栓塞组(P<0.01);栓塞组贫血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率高于非栓塞组(P<0.05);非栓塞组心电图有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栓塞组(P<0.01);栓塞组心瓣膜累及与心内赘生物形成的发生率高于非栓塞组(P<0.05);近十年栓塞的发生率高于前十年(P<0.01);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IE患儿中前十年组共纳入54例,后十年组共纳入58例,两组比较,后十年无心脏基础疾病患儿的构成比高于前十年(P<0.01);前十年IE患儿体格检查心脏杂音阳性及肝脏肿大情况发生率高于后十年(P<0.05);实验室检查中提示,后十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发生率高于前十年(P<0.05);影像学检查中提示,前十年心电图有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后十年(P<0.05);后十年瓣膜累及与心内赘生物形成的发生率高于前十年(P<0.01);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后十年IE患儿中有瓣膜累及者与无瓣膜累及者相比栓塞发生的风险较前十年增加(OR=5.446),后十年IE患儿中赘生物阳性者与赘生物阴性者相比栓塞发生的风险较前十年增加(OR=4.644),后十年体格检查提示肝脏增大的IE患儿与查体无肝脏增大患儿相比栓塞发生的风险较前十年降低(OR=0.336),后十年有心脏基础疾病的IE患儿相比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栓塞发生较前十年降低(OR=0.124)。进一步对有先天性心脏病和无心脏基础疾病的I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比较,有先天性心脏病的IE患儿体格检查心脏杂音阳性及肝脏肿大情况、心电图有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P<0.05);无心脏基础疾病IE患儿超声心动图提示瓣膜累及与心内赘生物形成的发生率高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IE患儿,无心脏基础疾病IE患儿主要累及二尖瓣,有先天性心脏病IE患儿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和三尖瓣(P<0.01);无心脏基础疾病IE患儿栓塞发生率高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IE患儿(P<0.01);无心脏基础疾病组的患儿左心IE发生率高于右心(P<0.01);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期其他研究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本组研究资料中前十年栓塞的发生率较低;后十年栓塞的发生率与同期其他研究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患儿中有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的构成比、无心脏基础疾病IE患儿栓塞的发生率与其他研究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实验室检查多有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表现。超声心动图示有瓣膜累及者与赘生物阳性者为IE发生栓塞的高危人群,栓塞发生风险较前十年上升。值得关注的是,IE患儿中无心脏基础疾病患儿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其栓塞的发生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