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理想——论陈寅恪的历史哲学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天下观”崩裂的问题以及由这个问题引发的社会价值观的缺位早已为诸多研究者关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早期成长的一批史家,作为身在历史中的当事者,在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时都或多或少的笼罩在这个问题的阴影之下。本文以史家陈寅恪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史家的“存在”与历史的“实在”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析陈寅恪本人所建构的历史哲学体系。 第一章中首先分析“抽象理想”的背景、含义和作用,将“抽象理想”分解为“儒史合一”与新“夷夏之辨”这两个层面。“儒史合一”的形态源自孔子的史家传统,是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继承和发展。“儒史合一”,在陈寅恪的思想体系中,指向的是一种社会道德,而这种道德是从《白虎通》中的纲常学说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民族精神的本体。“夷夏之辨”则为民族国家的独立的根本,是“儒史合一”所引申的社会道德的现实应用。 第二章以“‘夷夏’之分”来检验陈寅恪的“种族”、“民族”、“血统”和“文化”概念的应用,并分析了陈寅恪的独有概念:“文化阶级”。 第三章以“‘夷夏’之变”来检验陈寅恪关于历史变化的动力的思想,历史变迁中历史人物的道德等问题。 最后,本文分析了陈寅恪所提倡的社会道德,并指出他所建构的理想的社会形态。 陈寅恪的历史哲学,就在于他认为在每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背后,都有社会道德影响;历史事件的意义,不在于历史本身,也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历史事件的主体向着“抽象理想”这种相当美好的社会道德的无限趋近;在这个趋进过程中,必须用新的“夷夏之辨”来处理天下关系。 抽象理想是陈寅恪对于“天下观”崩裂问题回答,既是对“儒史合一”的史家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夷夏之辨”的继承和发展。“儒史合一”对传统史家的现代转型给出了方案;新“夷夏之辨”则回应了如何在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失民族主体地位。陈寅恪的“抽象理想”是合理处理历史与现在、中国和西方以及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础,理应给予高度关注。
其他文献
期刊
爱欲可谓人类最强烈而隐秘的自然冲动,纠缠在人类的生死之间。爱欲更被佛教看做生死轮回的根本、一切苦的根源,因此整个佛法可谓围绕着“爱欲”的问题展开。佛教不仅解释了三
学位
顾客购买的是我们的产品,但他得到的却是整个公司。——卡特彼勒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得·费德斯也许是由于行业方面的特点,卡特彼勒在中国是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但实际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随着社会的转型处于改革转向的关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内在的责任。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
研究了两种在金属基体(HasteloyC)上沉积的、以钇稳定的ZrO2(YSZ)为过渡层的YBa2Cu3O7-y薄膜结构,并讨论了结构与沉积条件的关系。当沉积速率低时,YSZ层致密、均匀,存在织构取向,且与基体连接良好;而高速率沉积的YSZ层
近代法哲学在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和政治解放(political emancipation)的范围内来建构自由、平等等法权体系(system of rights),离开法的现实基础,在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
省委决定:赵智勇同志任九江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免去刘积福同志的九江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陈和民同志任九江市委助理巡视员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decided: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