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及其实现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随着社会的转型处于改革转向的关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内在的责任。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目前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现实状况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工具主义价值观、实用主义教育观、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哲学观等思想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不能培养出杰出的大师,为什么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社会的期许,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高等教育最根源的问题,都需要哲学思维的深入介入。只有通过哲学反思,才能从本质上理解高等教育的社会定位,厘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辨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以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科学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演进的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西方对比,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趋势的分析,以高等教育哲学为视角,梳理人的本质论,全面剖析高等教育本质和人的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高等教育如何从促进人的本质的实现来确证自身的本质;清理目前高等教育对人本质的认识的误区,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主体意识缺乏、哲学自觉性不高、对人的本质片面化认识、自我总结反思中“人”的理念缺乏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完成其理论和实践的“人”的转向: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从哲学上向人的个体本质转向;从实践上向人的个性发展转向;从内容上向人文教育转向;从评价上向多元主体转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向“人”的转向既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等教育自身的本质规律。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发展个性,创造未来活泼美丽的世界。在英语教学
期刊
20世纪中叶以来,高科技术的飞跃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全球问题。极大
爱欲可谓人类最强烈而隐秘的自然冲动,纠缠在人类的生死之间。爱欲更被佛教看做生死轮回的根本、一切苦的根源,因此整个佛法可谓围绕着“爱欲”的问题展开。佛教不仅解释了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