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隐显与价值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anie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二是文化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这与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相关。本文重点关注的便是文化研究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来龙去脉”,试图通过对这一趋势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一领域学术理论及方法的演化脉络获得较为充分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为这一领域乃至整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知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以文化为判准,借鉴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对文化的界定,按照聚焦于个体/群体、无意义/意义、元素/整体、短时段/长时段,将心理学分为“无文化”的心理学与“有文化”的心理学。这也构成了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隐显”,即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隐没与显现。“无文化”的心理学具体表现在以个体为研究重心、对意义的回避、对元素的关注、长时取向的阙如等方面。它反映的是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对心理现象的“自然化”,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以及价值中立的立场。它尽量排除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试图发现关于心理的普遍规律。从科学心理学的开创者冯特开始,到随后的构造主义以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乃至最近的认知神经科学都重点发展的是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这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尽管在这些心理学中文化因素隐而不彰,但它们在各自领域为增强心理学的科学性做出了大量的贡献。相对于“无文化”的心理学,“有文化”的心理学更加关注群体、意义、作为整体的“人”以及心理的长时段发展。总之,“有文化”的心理学将心理放回到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之中,探讨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按时间线索将“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文化”心理学的滥觞,主要包括个别心理学家对文化的“无意识”探讨,以及他们基于个人的理论旨趣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化现象的关注。第二阶段是“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心理学家以及对心理因素感兴趣的人类学家开始形成学派来探讨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是“有文化”心理学的繁荣,在这一阶段,心理学家开始采用量表法进行定量性质的跨文化心理比较,采用实验法进行文化与心理因果关系的探究,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对不同取向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整合;此外,非西方的心理学家开始将心理学研究与本土文化研究相结合,发展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文化意蕴进一步凸显,推动“有文化”的心理学更加全面、深入地发展。在对“无文化”以及“有文化”的心理学展开论述之后,本文还进一步分析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隐显的原因。概括地来说这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相关,心理现象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使得不同研究取向的研究者都能在这片研究领域耕耘。通过回到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情境,本文还指出学术领域中不同知识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理念对研究者的影响决定着该研究者选择从事“有文化”或“无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此外,外在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研究者的学术倾向。那么,将文化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有着怎样的价值呢?本文结合相关的研究指出:第一,将文化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能够赋予研究以“意义”,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对文化的忽视以及对心理现象化约式分析所带来的与现实脱节的缺憾,增强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第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扩充心理学关于时间、空间的思考维度,时间维度将文化传统引入心理学研究,赋予心理学时间感;空间维度将跨文化视角引入心理学研究,赋予心理学空间感,使心理学理论更加贴合现实,更加能够解释现实。第三,文化所具有的整体性与包容度使得文化可以作为沟通不同取向心理学家的联系桥梁,促进不同研究取向心理学的整合发展。
其他文献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导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保障一直是其难以走向世界的原因。开发中药化学成分快速鉴定和高效分离的方法,是中药分析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因其高分离能力,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可在线同时获得数十上百种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更简便、更快速的方法,已成为中药分析的首选技术。我国木犀属木犀(桂花树)的自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特性。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面临毒副作用大、易发生耐受、易复发的问题。免疫疗法旨在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其具有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预后好等优势,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由于肿瘤部位存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常常保护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因此克服肿瘤相关免疫抑制对肿瘤免疫疗法至关重要。一系列核酸类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逆
Fe-Mn-Al-Ni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超弹性和成本较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Fe基记忆合金。为进一步提高其应变特性,本文通过在该体系中添加微量Nb和C元素,制备出新型的Fe-Mn-Al-Ni形状记忆合金。系统研究了铸态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对比分析了一步时效与两步时效的铸态及热轧态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及耐腐蚀性
随着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在构建功能材料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高分子荧光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化学传感、分子离子检测、荧光成像、智能材料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荧光材料具有聚集导致淬灭(ACQ)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而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打破了ACQ效应的限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外,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弥漫性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以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的危险因素较多,常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并存,因此NAFLD是MS的肝脏表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不断消耗,开发和利用可再生动植物生物质资源制造环境友好材料已日益引人注目。甲壳素是可再生、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广泛存在于甲壳类、真菌、藻类等生物体。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官能团及生物可降解性,是构建环境友好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之一。同时,甲壳素链上含有大量乙酰氨基和羟基,可与许多金属纳米粒子形成相互作用。因此,甲壳素作为金属纳米粒子载体材料在水处理、“绿色”催
无人机异(多)源图像的融合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该项技术也是经过实践在不停的改进和完善。多源图像融合是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分支,旨在解决由单一传感器受成像方式、波长范围、成像场景或自然环境等影响,对场景的表达能力受限的问题。多源图像融合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提取多源图像的互补信息,实现对场景多方位、多层次的表达。图像融合的前提是配准,而图像配准的精准度决定了融合图像的质量。围绕红外与可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数据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我们的生活成本,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让我们的出行更为便捷,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全面。于此同时,数据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要,日常的通讯、工作、出行、学习与生活都充斥了数据技术的应用。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数据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数据技术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包括云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开发
作为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之一,环境损害的预防较之事后性救济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传统模式下,环境损害的预防是环境行政中的重要内容,行政权因于自身的特征与优势,在环境损害预防中占据着排他性的地位。但随着近年来环境诉讼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促使我国在环境损害问题的应对上,创设了两套目的相同、功能相似的重叠制度。第二套机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权在环境损害预防中的弱化,使得环境损害的预防陷入了职权变动、分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难以降解的合成材料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消耗,造成了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使用可再生资源来制备高性能材料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纤维素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且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极具应用前景。不断进步的生产工艺赋予纤维素不同的外形,但单一的结构也限制其用途。与此同时,纤维素因其良好的理化稳定性,纳米尺寸的网络结构和优良的力学性能是制备复合功能材料的良好基材。铜氨溶液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