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汉水流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构造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灾害严重。因此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当地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陇南市西汉水上游流域为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环境背景,总结了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与类型,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典型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确定性系数法,从流域单元出发,对西汉水流域上游泥石流灾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水流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构造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灾害严重。因此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当地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陇南市西汉水上游流域为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环境背景,总结了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与类型,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典型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确定性系数法,从流域单元出发,对西汉水流域上游泥石流灾害开展危险性评价,主要取得如下结论及认识。1、经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区共发育有泥石流144处。按其流体性质可以划分为黏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两大类。其中,黏性泥石流发育有18处,稀性泥石流126处。2、泥石流大多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集中发育于软弱岩区和人类密集活动区;在时间上,历年泥石流多发生于丰雨年份;从年内来看,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汛期的5~9月份,在主汛期7~8月份达到高峰,7~8月份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3、泥石流类型不同,其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不同。其中,黏性泥石流属于搬运-滑移型泥石流,其形成过程是通过支沟及沿途物源不断补给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稀性泥石流属于堵塞-溃决型泥石流,其形成过程与采矿废弃渣石及崩塌滑坡堆积物关系密切,这些堆积物在沟谷中堆积堵塞河道,受降雨影响,在水流强烈冲刷作用下,堰塞体溃决形成泥石流。4、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可以划分成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和极低危险5个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区集中在礼县-江口-洮坪镇一带,崖城镇和马和乡等地;高危险区集中在马和乡以北,龙林镇、崖城镇、石堡镇、永平镇周围;中危险区则位于罗坝镇以北,中坝乡、红河镇、祁山镇等地附近;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其他地区。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小型矿山开采企业对宽体自卸车(自卸车)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自卸车能耗较大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而将传统自卸车进行混合动力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动力系统的控制是混合动力自卸车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对其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某90t混联式混合动力自卸车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混联式自卸车的系统结构和原理,阐述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桥梁、水电站的兴建,很多桥梁因水库蓄水而成为深水桥梁。西南地区恰好又处于地震活动频繁地带,这无疑对深水桥梁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上关于深水桥梁的抗震设计理论尚未成熟,我国也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在典型深水单墩构件数值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采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全桥势流体数值模型,仿真分析了连续刚构桥在不同水深下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规律;最后以数值法结
山区公路道路条件复杂,弯道和坡道较多,在雨雾天气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限速行驶是保障雨雾天气下山区公路安全运营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常用的静态限速方法灵活性不足,不仅容易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甚至还会导致交通阻塞,制约了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鉴于此,本文综合考虑雨雾天气及道路特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设计了一套雨雾天气下山区公路可变限速调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雨雾天气及交通流数据采集、山区公路交通流模拟和限速
隧道巡检是保证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日常工作。当前隧道巡检普遍采用人工巡检或轨道巡检机器人的模式,然而人工巡检工作效率较低,轨道巡检机器人又存在部署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基于VR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以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隧道巡检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SLAM的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实现在隧道环境中的自主感知和自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发电装置,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连接体是其中重要组件之一,具有连接单电池阴、阳极和传导电子的作用。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Fe-Cr连接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被广泛运用。然而,Fe-Cr连接体在高温长期服役中存在Cr扩散引起的面比电阻增加、阴极材料毒化问题。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在Fe-Cr连接体表面制备保护涂层,避免其在高温服役过程中与O2的直接接触,减少SUS43
泾河流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较为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背景下,分析水文过程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测评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剖析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深入认识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交换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制定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泾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将DEM数据、土
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工业和建筑业之后成为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被认为是交通减排最难实现的一环。同时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交通系统更加复杂,居民出行越来越受到建成环境的制约,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注重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减排的主动式干预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之一。城市建成环境涉及的要素种类众多,在空间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交通排放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的研究上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坝、港口、大桥和高层建筑物等基础性设施被建设完成,这些设施的建设过程难度很大,且对安全性要求也很高,往往在施工以及后续运行管理时都需要进行形变监测,因此,对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变形进行监测变得至关重要。另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降雨、洪水和地质构造的运动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以下特点:发生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而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建设和交通运行效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以往对于交通拥堵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流量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而对于拥堵持续时间的研究较少。而在实际出行时,出行者不仅关心交通状态是否处于拥堵,也会关注拥堵状态什么时候结束,拥堵会持续多长时间,拥堵持续时间的
换道是最常见的微观驾驶行为之一,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智能车辆能否做出正确的换道决策且实现安全、舒适的换道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智能车辆换道决策和轨迹规划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旨在避免不当的智能车辆换道行为,实现智能车辆安全、舒适的动态换道,同时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将智能车辆换道过程分为常见的两个阶段-换道决策阶段和换道实施阶段。在换道决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