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预测及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泾河流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较为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背景下,分析水文过程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测评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剖析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深入认识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交换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制定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泾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将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和气象数据输入SWAT水文模型,并根据实际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构建了适宜流域特征的水文模型,并模拟了流域2006-2012年逐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流域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探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基于径流、输沙等数据,分析影响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因素,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其时间分布特征,探究水资源供需关系,并为今后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校准后的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Arc SWAT模块完成河网生成、子流域划分、水文响应单元的生成,构建了泾河流域水文模型。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该模型进行校准及验证,径流量率定期R2和NSE分别0.86和0.70,验证期R2和NSE为0.76和0.71;输沙量率定期R2和NSE为0.89和0.86;验证期R2和NSE分别为0.82和0.67,满足精度要求,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经过参数调整的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2)泾河流域径流量与输沙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且径流量对外界变化的响应更敏感。时间尺度上,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布不均,呈现单峰型特征。3月之后,河段解冻开河,导致径流及输沙量增加;4-5月受上游沿黄灌区春季引水灌溉等的影响,河道内径流量比较平稳;7-8月流域多暴雨,加上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度低,径流及输沙量也迅速增加,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1.96%,输沙量占全年的65.55%。11-12月河道封冻,河道过流能力与水流输沙能力明显减弱,导致河道内径流和输沙量显著降低。输沙量的年际变差系数小于径流量,说明径流量的年际波动大于输沙量。输沙量年际差异较小,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径流量比输沙量偏离多年均值的幅度更大,说明径流量对外界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空间上,径流量从上游到下游显著增加,到流域出口处达到最大值,最小值在元城川附近,支流值小于干流值。流域出口处张家山站位于泾河陕西段内,张家山站以上120余公里为陡峭狭窄的深谷,河道曲折,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支流流经陇东黄土高原,河道输沙能力强,河道以冲刷为主,泥沙淤积,因而中下游的输沙量支流值大于干流值。输沙量最小处在东川与马莲河上游交界处,最大处主要集中在泾河支流马连河下游的达溪河、三水河周边子流域,主要由于我国现存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就位于马连河和蒲河之间,加上大量开垦,流域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3)2005-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裸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较为明显。基于Markov模型计算2005-201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概率转移矩阵,结果显示,10年间,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内部的转化最为剧烈,其中建设用地保持不变的面积最大,剩余主要转为水域及林地;裸地保持不变的面积最少。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可知,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依然是以草地和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及城镇化的发展,与2015年数据相比,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表现为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其他类型均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因此,流域在发展规划中,建议适度发展城市规模,继续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对林草资源的保护。(4)2005-2025年期间,随着土地利用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资源的减少,流域全年径流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输沙量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时间上,2025年径流量呈现双峰型分布,无论是全年径流量,还是汛期径流量均低于往年,这可能与林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有关。林地能够通过增加持水、改良土壤阻挡地表径流,通过蒸散发影响水循环减少径流,而发育良好的草地植被可在汛期储存降水,补充给枯期径流。输沙量依然是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9月,汛期输沙量与全年输沙量均大于往年,这与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大幅扩张有关。草地能够阻滞泥沙启动,并减轻泥沙搬运作用,建设用地扩张破坏地表植被覆盖和稳定的地形,造成水土流失。空间上,2025年径流量空间分布与往年基本相似,但输沙量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不再集中于马莲河下游周边子流域,而是较为均匀地分布在雨落坪水文站下游流域,表明造林工程、植被修复、控制各类型土地均衡发展等方法能够有效地从根源上治理水土流失。今后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合理修复耕地土壤结构。(5)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以相关实测数据为基础,依据实际情况建立泾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框架,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来源于输沙需水,集中在7-10月,汛期生态需水量占全年的53.15%。从季节变化上来看,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由于夏季降雨量能够满足河流蒸发量,且秋季输沙需水量增加,因此秋季生态环境需水量略大于夏季。春季水面蒸发量较大,降水补给少,导致生态环境需水量较大;冬季蒸发量减少,生态环境需水量减少到年内最低值。泾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现状不能满足生态环境需水量要求。生态缺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月,缺水量季节差异显著,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农业灌溉用水增大,是生态环境缺水最大的季节;夏秋两季处于丰水期,降水量大,河道内径流量可以满足生态环境需水;冬季处于枯水期,降水量及径流量迅速减少,使得河流在部分河段断流,无法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功能。河道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8.75亿m3,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7.68%,预测占2025年全年径流量的73.6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水资源危机十分显著。为保证今后泾河生态功能持续健康发展,需合理利用及循环使用水资源,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改善乡村人居条件,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点。在新建民居的过程中,关注提高热环境舒适性的同时,也急需引入低能耗建筑的概念和方法。秦巴山区属于建筑热工分区中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的过渡区域,室内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比寒冷地区更复杂。调研发现在该地区民居设计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引入适应当地气候因子的低能耗民居设计理念和节能技术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气候适应性理论并满足
随着车联网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车联网环境下车辆的安全隐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设计安全、高效的适用于车联网环境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成为热点方向。基于证书认证密钥协商机制能够在避免证书管理、密钥托管分发、安全信道建立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实体之间身份及消息的安全认证,而且能够快速高效的协商会话密钥,从而建立安全通信。因此研究车联网环境下的基于证书认证密钥协商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针
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还有大量的隧道施工事故,尤其以塌方较多,但这些塌方资料并没有系统保存,这对隧道塌方相关研究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解决目前隧道塌方研究缺少大量完整的现场资料问题,本文搜集整理了数百条条隧道塌方案例,开发了隧道塌方案例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分析了隧道塌方处理措施匹配,进一步开发了隧道塌方处治决策咨询模块,并将系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结合数值模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网络购物不断发展,再加上网络平台各种购物节的火爆,使得网络购物空前繁荣,但是零售商也受到了极大挑战,网络购物消费者的退货行为给零售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在传统双渠道模式中,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发生退货行为时,由于线上线下渠道部门独立运营,相互之间不能实现融合互通,消费者只能原渠道退货;在全渠道零售中,零售商实行BOPS(Buy Online and Pick up in S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其燃烧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污染大气环境,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与煤相似但也略有不同。VOCs作为燃烧的主要产物对O3、PM2.5等的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燃烧过程产生的VOCs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具有深刻意义。本研究通过采用气袋法对VOCs进行采样,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VOCs进行检测,对我国典型燃烧源(燃煤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进行分析,探究了污
近年来,中小型矿山开采企业对宽体自卸车(自卸车)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自卸车能耗较大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而将传统自卸车进行混合动力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动力系统的控制是混合动力自卸车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对其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某90t混联式混合动力自卸车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混联式自卸车的系统结构和原理,阐述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桥梁、水电站的兴建,很多桥梁因水库蓄水而成为深水桥梁。西南地区恰好又处于地震活动频繁地带,这无疑对深水桥梁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上关于深水桥梁的抗震设计理论尚未成熟,我国也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在典型深水单墩构件数值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采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全桥势流体数值模型,仿真分析了连续刚构桥在不同水深下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规律;最后以数值法结
山区公路道路条件复杂,弯道和坡道较多,在雨雾天气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限速行驶是保障雨雾天气下山区公路安全运营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常用的静态限速方法灵活性不足,不仅容易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甚至还会导致交通阻塞,制约了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鉴于此,本文综合考虑雨雾天气及道路特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设计了一套雨雾天气下山区公路可变限速调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雨雾天气及交通流数据采集、山区公路交通流模拟和限速
隧道巡检是保证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日常工作。当前隧道巡检普遍采用人工巡检或轨道巡检机器人的模式,然而人工巡检工作效率较低,轨道巡检机器人又存在部署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基于VR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以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隧道巡检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SLAM的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实现在隧道环境中的自主感知和自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发电装置,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连接体是其中重要组件之一,具有连接单电池阴、阳极和传导电子的作用。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Fe-Cr连接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被广泛运用。然而,Fe-Cr连接体在高温长期服役中存在Cr扩散引起的面比电阻增加、阴极材料毒化问题。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在Fe-Cr连接体表面制备保护涂层,避免其在高温服役过程中与O2的直接接触,减少SUS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