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TB为载体的五聚化多肽疫苗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肿瘤与免疫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除手术、化疗外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多肽疫苗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结构明确,易于制备,毒副作用小,无潜在致癌性,因而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热点。肿瘤多肽疫苗是将肿瘤抗原或肿瘤相关性抗原蛋白中优势表位肽或结构域与辅助T细胞特异性表位(Th)表位融合构建成的一种蛋白疫苗。肿瘤多肽疫苗联合免疫佐剂能够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激活抗原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CTL)。在肿瘤多肽疫苗的设计当中,多种肿瘤相关性抗原如MUCIN1(MUC1)、CD20、MAGE-3已被用作肿瘤治疗靶点。MUC1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其在肿瘤细胞表面异常高的表达,且胞外结构域VNTR(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异常糖基化导致核心表位暴露,从而成为一种良好的肿瘤多肽疫苗设计靶点。目前已研制出很多针对MUC1 VNTR的疫苗和免疫疗法用于控制MUC1阳性肿瘤。这些MUC1疫苗通常是通过化学偶联或者基因重组的方法将MUC1肽与富含Th表位的载体蛋白融合成多肽疫苗。由于这类多肽疫苗由于不能在病人体内诱导出足够强的MUC1特异性T细胞应答,因而临床疗效不尽人意。霍乱毒素B亚基(CTB)可以通过同TLR受体结合,激活粘膜免疫应答,使其成为良好的疫苗载体蛋白或疫苗佐剂。此外,与其它载体蛋白相比,CTB可以自发形成一个非共价五聚体,增加了抗原尺寸,具有更高的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表位预测,筛选出CTB分子表面的优势B细胞特异性表位(B表位)。通过替换表位,将MUC1多肽插入到CTB分子表面,构建出五聚化CTB-MUC1多肽嵌入疫苗。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氢氧化铝和CpG佐剂,CTB-MUC1可以在小鼠体内持续性诱导MUC1特异性CTL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尽管如此,和大多数肿瘤相关性抗原靶向的多肽疫苗类似,CTB-MUC1疫苗的抗肿瘤效果不足以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肿瘤诱导的抑制性免疫环境。已发表的研究表明,提高免疫治疗疗效应该同时考虑清除掉体内的免疫抑制因子,例如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调节性T细胞(Treg),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其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其中MDSC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免疫抑制的首要原因。在肿瘤病人体内MDSC持续增加,其分泌的多种免疫抑制因子持续积累,从而抑制了T细胞的活化,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因此,清除体内的MDSC应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改善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手段。MDSC细胞表达的钙离子结合蛋白MRP-8/14(S100A8/S100A9)可以作为MDSC的表面标志物用于靶向MDSC的药物开发。本研究以CTB为疫苗载体,分别构建了小鼠五聚化蛋白疫苗CTB-S100A8/CTB-S100A9。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100A8或S100A9免疫后并不能产生抗体,而CTB-S100A8或CTB-S100A9能够打破自身免疫耐受,分别产生高滴度的S100A8或S100A9特异性抗体。同时,在肿瘤预防性动物模型研究中,CTB-S100A8或CTB-S100A9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其中,对各组小鼠的脾脏和外周血白细胞进一步地分析结果发现,CTB-S100A8或CTB-S100A9免疫后能够分别抑制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来源和粒细胞来源的MDSC。此外,相比于对照组,S100A9或CTB-S100A9免疫组中脾脏和外周血中的Treg也显著减少。以上结果提示,CTB-S100A8或CTB-S100A9免疫小鼠后能显著减少肿瘤免疫抑制细胞MDSC和Treg,改善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上述研究结果证明,通过B表位插入或者末端融合构建五聚化CTB-蛋白疫苗是一种有效的疫苗设计手段,可广泛地应用于其它肿瘤蛋白疫苗的研究。此外,基于构建的靶向肿瘤相关性抗原及肿瘤免疫抑制细胞的五聚化蛋白疫苗均能够在小鼠模型中显著地激活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未来的肿瘤疫苗研究应同时考虑构建靶向肿瘤和肿瘤免疫环境的多靶点疫苗。这种联合疫苗将具备更加显著的抗肿瘤疗效和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目标:通过应用胎儿心脏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STIC)进行图像采集与离线分析,获得具体心脏重建切面,研究具体结构显示率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中晚孕期胎儿心脏STIC最佳采集方案。以优化后采集方案为基础,探索STIC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部分研究纳入121例正常胎儿心脏STIC图像,应用4DV软件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MPR)进行离线分析获得规定切面及结构,比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发病率呈迅速增长趋势。证据表明,胚胎发育过程决定成年后机体对能量代谢负荷的适应能力,可能受多种宫内不良因素的影响。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和多种宫内不良因素均相关,氧化应激可能在宫内环境“编程”影响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从三个方面探索氧化应激相关因素对胎儿代谢健康的影响和可能机制。1.探索孕期吸烟是否会直接影响胎儿(新生儿)代谢健康指标。运用加拿大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三维结构PLGA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估导管联合细胞的治疗策略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LGA材料做成两种不同三维结构的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上。术后通过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空腔形成大小,轴突再生数量以及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来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将PLGA导管联合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和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脊髓损
背景:胚胎源性脑肿瘤(embryonal brain tumors EBTs)是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儿童脑肿瘤。尽管手术切除联合全脑全脊髓放疗、化疗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已经大大提高了病儿的临床预后,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儿直接死于此病。建立患者基因变异图谱,实现早期风险评估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对改善儿童胚胎源性脑肿瘤预后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汉族人群进行SNP基因分
研究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卒中亚型。脑出血后,脑内的血肿激发一系列的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证实,铁离子介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过量的亚铁离子可催化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引起氧化应激性损伤。该损伤常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神经炎症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文献报道香芹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组织及血清中天冬酰胺内肽酶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中的天冬酰胺内肽酶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脑胶质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选择临床上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明确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是否存在AEP蛋白的表达。(2)选取初次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人群30例,于治疗前提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AEP浓度。结果
背景:目前膀胱癌常用诊断方法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膀胱镜活检等方法为主。但临床上对于影像学检查评估膀胱癌分期及是否出现肌层浸润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分析,试图为膀胱癌T分期及肌层浸润情况找到一种无创且准确的方法。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
目的: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对软组织的解剖与剥离少,保护骨折处生物学环境。临床研究表明,在应用MIPO技术于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可能会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实验通过研究MIPO技术对肱骨干血供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在MIPO技术中使用不同内植物,探讨MIPO技术对肱骨干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成人尸体标
目的构建并制备血管特异性启动子(Tie2)及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gr1)启动下人源性纤溶酶原5(K5)及人钠碘同向转运体(NIS)Lv-Tie2-K5-Egr1-NIS及其对照组Lv-Tie2-K5-Egr1-GFP及Lv-Tie2-GFP-Egr1-NIS慢病毒。分别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获得稳定干细胞系BMSC-K5-NIS、BMSC-K5-GFP及BMSC-GFP-NIS,体外实
目的: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对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从而探讨PHN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评价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获取数据:选取17例左侧PHN患者和17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弥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获取其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数据;2.对比分析PHN患者大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