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对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从而探讨PHN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评价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获取数据:选取17例左侧PHN患者和17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弥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获取其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数据;2.对比分析PHN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变化:比较两组间局部一致性(ReHo)和分数低频振幅(fALFF)以评估功能活动的差异;通过VBM-DARTEL分析比较两组全脑灰质体积和密度的差异;通过比较两组DKI轴向参数、径向、平均参数以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观察PHN患者大脑微结构的损伤情况;并将两组间差异脑区的相应参数与临床资料作相关性分析;3.评价综合治疗对PHN患者大脑功能结构异常的影响:上述患者中8例在接受了药物、物理以及神经毁损治疗后6个月,再次接受相同序列的MRI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与治疗前做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患者双侧丘脑,左侧额中回等ReHo值升高,双侧颞中回和左侧小脑后叶ReHo值降低,右侧小脑前叶和双侧壳核fALFF值升高,双侧额中回等额叶区域fALFF值降低(P<0.05);左侧丘脑ReHo值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1),左侧颞中回ReHo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78,P<0.001)。PHN患者灰质体积在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小脑前叶等显著降低,灰质密度在双侧尾状核、扣带回等区域显著降低(P<0.05)。DKI分析显示在PHN患者双侧额叶、岛叶、壳核等区域的轴向张量(AD)、径向张量(RD)和平均张量(MD)值升高,双侧丘脑、岛叶、额叶、颞中回等区域的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和平均峰度(MK)值以及FA值明显降低(P<0.05);2.PHN患者额叶、楔叶、颞中回、左侧小脑等的fALFF值和ReHo值,以及小脑灰质体积、颞叶的FA值和AK、MD和MD,在综合治疗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1.PHN患者与疼痛感知与整合的相关脑区发生了功能活动与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在PH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综合治疗可部分改变PHN患者脑区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对其改变程度的磁共振检测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几种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软组肉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讨论相关诊疗进展。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及自199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51例,分别回顾性分析患儿所有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6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
研究目标:通过应用胎儿心脏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STIC)进行图像采集与离线分析,获得具体心脏重建切面,研究具体结构显示率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中晚孕期胎儿心脏STIC最佳采集方案。以优化后采集方案为基础,探索STIC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部分研究纳入121例正常胎儿心脏STIC图像,应用4DV软件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MPR)进行离线分析获得规定切面及结构,比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发病率呈迅速增长趋势。证据表明,胚胎发育过程决定成年后机体对能量代谢负荷的适应能力,可能受多种宫内不良因素的影响。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和多种宫内不良因素均相关,氧化应激可能在宫内环境“编程”影响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从三个方面探索氧化应激相关因素对胎儿代谢健康的影响和可能机制。1.探索孕期吸烟是否会直接影响胎儿(新生儿)代谢健康指标。运用加拿大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三维结构PLGA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估导管联合细胞的治疗策略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LGA材料做成两种不同三维结构的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上。术后通过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空腔形成大小,轴突再生数量以及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来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将PLGA导管联合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和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脊髓损
背景:胚胎源性脑肿瘤(embryonal brain tumors EBTs)是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儿童脑肿瘤。尽管手术切除联合全脑全脊髓放疗、化疗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已经大大提高了病儿的临床预后,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儿直接死于此病。建立患者基因变异图谱,实现早期风险评估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对改善儿童胚胎源性脑肿瘤预后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汉族人群进行SNP基因分
研究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卒中亚型。脑出血后,脑内的血肿激发一系列的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证实,铁离子介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过量的亚铁离子可催化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引起氧化应激性损伤。该损伤常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神经炎症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文献报道香芹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组织及血清中天冬酰胺内肽酶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中的天冬酰胺内肽酶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脑胶质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选择临床上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明确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是否存在AEP蛋白的表达。(2)选取初次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人群30例,于治疗前提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AEP浓度。结果
背景:目前膀胱癌常用诊断方法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膀胱镜活检等方法为主。但临床上对于影像学检查评估膀胱癌分期及是否出现肌层浸润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分析,试图为膀胱癌T分期及肌层浸润情况找到一种无创且准确的方法。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
目的: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对软组织的解剖与剥离少,保护骨折处生物学环境。临床研究表明,在应用MIPO技术于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可能会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实验通过研究MIPO技术对肱骨干血供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在MIPO技术中使用不同内植物,探讨MIPO技术对肱骨干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成人尸体标
目的构建并制备血管特异性启动子(Tie2)及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gr1)启动下人源性纤溶酶原5(K5)及人钠碘同向转运体(NIS)Lv-Tie2-K5-Egr1-NIS及其对照组Lv-Tie2-K5-Egr1-GFP及Lv-Tie2-GFP-Egr1-NIS慢病毒。分别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获得稳定干细胞系BMSC-K5-NIS、BMSC-K5-GFP及BMSC-GFP-NIS,体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