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小说”及其概念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以来,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面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一部乡土小说史,半部现代文学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二元对立局势日益尖锐,都市文明夹杂着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理念冲击着原本封闭的乡土社会,传统的风俗仪式被削弱,至高无上的乡村权力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双重作用下日趋畸形,朴素简单的人际关系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面前变得扭曲而邪恶。作家们对于这些乡土社会新变的书写正是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实绩。此处,“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乡村日常生活书写”主要指称2000年至今创作的以乡村为叙事场景,表现与农村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乡土小说。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民工进城浪潮的高涨,人地关系的变动,传统道德和乡村风俗逐渐流散。面对新的乡土经验,作家或直面书写乡土的裂变,或追忆往事、回忆乡村风俗,通过想象来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表现作家对乡土社会即将消亡的忧思。其次,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对乡村权利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思。在官僚制度和经济制度两座大山的双重压迫下,乡村权力被异化为荼毒乡村日常生活的毒品,威胁着岌岌可危的乡土社会。在人物塑造和乡村伦理关系书写方面,作家立足于“留守/返乡”背景下,表现夫妻之间的疏离与冷淡,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与孤独,留守老人与儿童之间的相守与相望,大姓氏家族对小姓氏的欺凌与侮辱,以及留守者对返乡女性的鄙夷与厌弃。总体看来,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关于乡村日常生活的书写,往往以一个村落为中心展现乡村日常生活原生态。这些村落在小说文本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表现作家对乡土世界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然而,新世纪乡土小说文本中存在着诸如人物形象程式化,故事结构模式化,思想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时,作家创作主体的价值困惑以及与当下农村的叙事隔膜导致了乡土小说整体创作意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