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CrNi2MoSiAl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组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lyrat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因其表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及出色的耐磨性能,同时心部具有优异的强韧性配合,被逐渐应用在风电轴承及齿轮行业中。但将其用于重载铁路货车轴承行业,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我国重载铁路货运的迅猛发展,对于更大轴重重载列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而作为重载列车轴承的关键部件之一,渗碳轴承套圈主要起到支撑机械旋转体的作用,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冲击载荷和摩擦载荷的周期性作用。随着对重载列车轴重要求的进一步增加,传统的渗碳马氏体轴承钢由于其表面较差的强韧性配合,在受到大冲击载荷情况下容易出现早期开裂现象而不能满足更大轴重轴承套圈的性能要求。而新型的纳米贝氏体钢因其组织中极细小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及板条之间均匀分布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在保持与相同成分马氏体钢硬度相当的同时,强韧性及耐磨性能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综合力学性能更加优异的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被认为是取代传统渗碳马氏体轴承钢的最佳材料。本文在重载铁路货车轴承用G20CrNi2Mo渗碳马氏体钢的基础上,通过Si、Al微合金化,并对其低温等温热处理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到表面及心部力学性能更加优异的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借助拉伸、冲击、摩擦磨损及接触疲劳寿命等实验手段,结合OM、SEM、TEM、EBSD、EPMA和XRD等表征技术对优化后的G20CrNi2Mo Si Al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获得的渗碳表面及心部的强韧性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深冷处理对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表面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研究。对G20CrNi2Mo Si Al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渗碳后分别进行淬火+回火处理(QT)、低温等温处理(AT)及低温等温+深冷处理(ACT),以研究不同形貌、稳定性及体积分数的残余奥氏体对纳米贝氏体钢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CT工艺可以有效消除组织中的块状残余奥氏体,避免脆性马氏体相变,并增加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与QT工艺相比,经AT及ACT工艺处理后的试样均具有更高的表面残余压应力和更加优异的耐磨性。尤其是在ACT工艺下,试样表面形成由纳米贝氏体、马氏体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多相组织,显著提升了渗碳表面的耐磨性。试样在等温8、12及24h之后再进行4h的深冷处理,其表面的耐磨性分别比QT试样提高了约23%、52%和93%。(2)临界区淬火对心部马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包括不同预淬火温度、二次临界区淬火温度及回火温度在内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改变二次临界区淬火温度,研究了渗碳钢心部存在不同体积分数及形貌的铁素体对马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的力学性能和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G20CrNi2Mo Si Al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经过900°C预淬火、805°C二次临界区淬火及160°C低温回火工艺后,其心部存在约6.9vol.%的连续晶界状铁素体时,心部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热处理后心部的抗拉强度为1496MPa,屈服强度为1212MPa,延伸率为12.9%,冲击功为75.8J,硬度为46.9HRC,分别比传统热处理工艺下得到的性能提高约2.4%、1.9%、2.5%、11.1%和4.0.%。另外,当渗碳轴承钢心部存在连续晶界状铁素体且体积分数在6.9~13.9vol.%之间时,其接触疲劳寿命比传统完全奥氏体化淬火的试样提高了约76.1~85.0%。(3)深冷处理对心部双相组织中多层次马氏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深冷处理时间及循环次数,研究了心部马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在不同深冷处理参数下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深冷处理时间(QCT-h工艺)和循环次数(QCT-t工艺)的增加,组织中铁素体尺寸逐渐细化,并且分布也更加均匀;心部的硬度和冲击功同时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QCT-t工艺中,组织细化和性能的提升更加显著,经过3次深冷循环处理试样的冲击功比没有经过深冷处理的试样高约29.4%。同时,深冷处理对多层次马氏体组织中各层次的亚结构也均具有明显的细化作用,并且也是增加深冷循环次数对组织尺寸的细化作用更加显著。马氏体束(dp)、块(db)和板条(dl)的尺寸均随着深冷总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利用Hall-Petch关系建立起多层次马氏体组织与冲击功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裂纹扩展路径在不同晶体学取向差界面处的偏转程度,证明了多层次马氏体组织冲击功的有效控制单元为马氏体块。(4)基于碳扩散过程制定的高碳纳米贝氏体钢缓慢降温处理方法。针对高碳纳米贝氏体钢在240°C下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处理后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变化趋势,建立起残余奥氏体相变温度与等温时间的关系,并基于残余奥氏体中的含碳量、相变温度与等温时间的关系,制定出一种温度随等温时间逐渐变化的缓慢降温处理(SCT)。结果显示,当高碳纳米贝氏体钢试样以0.1°C/min的冷却速率从240°C连续冷却至216°C后再将试样以0.2°C/min的冷却速率冷却至120°C,并在120°C下等温12h后,其组织中可以得到体积分数更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更细及块状残余奥氏体含量更低的纳米贝氏体组织,从而显著提高纳米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冲击功和硬度。与传统等温处理后的试样(AT)相比,在保持与AT试样相当的延展性的同时,拉伸性能、冲击功和硬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屈服强度和冲击功,分别比AT试样提升约11.2%和48.7%,获得了更加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柔性电子的迅猛发展,可穿戴的柔性应变传感器逐渐在人体运动监测、医疗健康监护、仿生电子皮肤、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物联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应用的场景和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这对应变传感器的传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柔性传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开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困难:(1)高灵敏度和大工作范围难以兼顾,使得所制备的
学位
选择具有长寿命三重态的发色团制备光敏剂,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基于重原子效应促进系间窜越(ISC)的分子结构设计方法,会缩短三重态寿命,对光敏剂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近来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剂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其具有合成成本低廉、毒性较低和三重态寿命较长等优点。但是,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还不成熟,设计分子结构简单、三重态寿命长的无重原子三重态光敏剂,仍是光化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本
学位
裂解装置是乙烯生产过程的核心,其能耗占整个生产过程能耗约60%,因此降低裂解装置的能耗、提高其能效水平,对降低整个乙烯生产过程能耗意义重大。然而,目前裂解生产的能效管控研究和应用存在多介质能源流与物质流耦合分析不充分、多生产工况能效评估解决不足、诊断粒度粗糙、能效调度优化不完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裂解生产能效水平提升的瓶颈。为此,本文以裂解生产的能效评估、诊断和调度研究为选题,面向实际生产中的具
学位
可见光催化是一种条件温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分子转化方法。可见光催化剂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重要媒介,是可见光催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开发价格低廉、合成简便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合成了基于2,3-双氰基吡嗪并菲骨架结构的有机聚集体光催化剂,并开展了其与钯或镍协同催化的α-酮酸与芳基卤代物脱羧偶联、胺的α-位烯丙基化和羧酸与芳基卤代物C-O偶联反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发了基于2
学位
在许多工业控制系统中,由于限制保护的需求或执行器物理结构的限制,控制输入的幅值和速率是受限的。受限的控制输入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性能衰减,甚至造成闭环系统不稳定。针对非线性被控对象,现有的输入受限控制算法往往基于被控对象模型,然而,许多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难以精确建立,比如包含了复杂的燃烧及转动动态的航空发动机转速模型。另一方面,大部分现有的方法只考虑了幅值限制而忽略了速率限制,而在诸如航空发动机的压
学位
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构筑杂环分子的一种有效的合成策略。作为一类重要的1,3-偶极子,甲亚胺叶立德与亲偶极体的环加成反应已被广泛报道。这类反应通常被用来合成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考虑到合成化学正朝着更绿色、更高效、低成本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开发新反应的同时能够兼顾绿色化学的特性是至关重要的。甲亚胺叶立德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一般具有原子经济、步骤简洁、反应条件温和和产率高等绿色化学特点,这类反应已经
学位
Cu-Ni-Sn合金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弹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耐磨性、抗应力松弛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在精密仪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应用广泛,是最有潜力替代铍青铜的高强高弹性导电铜合金。然而Cu-Ni-Sn合金的制备难点在于其液固区间比较大,采用传统的铸造法制备Cu-Ni-Sn合金极容易出现Sn元素的微观偏析和宏观反偏析,导致合金在后续变形过程中容易开裂。
学位
Ti-6Al-4V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疲劳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等优点,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用关键材料。在航空发动机服役过程中,叶片和轮盘易发生微动磨损而失效。微动磨损不但大幅降低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使用寿命,且为飞机服役安全留下安全隐患。如何改善Ti-6Al-4V合金抗微动磨损能力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调控界面晶粒尺寸是改善金属材料微动磨损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Ti-6Al-4V合金的晶粒细化机制
学位
阀门作为压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核电、石油、化工等领域。但阀门设计多参考经验值,且阀门成型后进行的基于实验室环境下实验验证,与实际工况存在偏差,导致阀门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甚至在某些工况下造成阀门失效引发生产事故,因此对阀门实际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对保障阀门的安全运行以及阀门的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阀门实际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并非仅与阀门本体有关,同时受其上下游管
学位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简称CMP)技术通过化学和机械的协同作用去除工件表面材料,不仅可以获得原子级的超光滑表面,还具备全局和局部平坦化能力,在半导体制造,光学器件加工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CMP过程存在复杂化学机械耦合作用,并且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CMP的材料去除过程的定量模拟和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CM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