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化行业中,用水量最大环节是循环冷却水,而将达标排放的炼油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对于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时,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炼油废水,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及离子种类均较高,造成了生物粘泥量产生的加大。本文通过对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分析及其补水特点,采用定时排水浓缩法,在模拟静态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培养生物粘泥。通过记录生物粘泥生长情况,绘制出粘泥的生长曲线,进一步探讨生物粘泥的形成机理。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营养水平,温度及水流剪切力的不同对生物粘泥生长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生物生长动力学方程,并进行改造,建立起生物粘泥生长动力学方程。碳源是影响生物粘泥的湿重、有机物的合成以及粘泥中活细胞数量的最主要因素。在磷源,氮源保持充足且恒定的情况下,随着碳源含量的增加,生物粘泥的调整适应期变短,对数增长期最大增长速率升高,生物粘泥中湿重,有机物的生成以及活细胞的数量都变大,但是同时,由于生物粘泥生长速度较快,形成的粘泥空间结构较为疏松,导致进入稳定期后粘泥的脱落情况更加明显。在影响生物粘泥生长的操作条件中,营养水平与流速对粘泥的生成影响较大,而温度影响相对较小,流速在为粘泥增强其营养物和氧气的传质的情况下,也对粘泥产生了剪切力,且剪切力的影响要大于传质的影响;而温度则主要影响粘泥中的酶活性,中温时,粘泥中微生物的活性最高,粘泥的生成量也最大。在不同营养水平下,生成的生物粘泥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各不相同。但在同一营养水平下,生物粘泥各个时期的结构比较相似,只是数量上有所变化。在选用Logistic模型作为指导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造,使得模型更加直观,精确,并且在粘泥进入稳定期时存在脱落与再生过程,模型也能很好的进行反应,使得模型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