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单相薄云光学特性研究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un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是影响气候变化和辐射收支平衡的重要因子,而光学特性则是决定其辐射特性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中国、尤其是气溶胶污染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云光学特性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研究该地区云的光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太湖移动观测站一年地基遥感资料,包括旋转式窄波辐射计(MFRSR)、微脉冲激光雷达(MPL)、全天空成像仪(TSI)、微波辐射廓线仪(MWR)1 分钟分辨率成像结果研究太湖地区单相薄云(包括冰云和水云)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1.利用实测太阳直接辐射值计算波长指数并设定阈值,可区分云和气溶胶信息,并可在此基础上反演单相云的光学厚度;2.对2008 年7 月4 日冰云个例的研究结果表明,薄云通常在云体中心达峰值,在边缘出现谷值.同时,当天薄云的光学厚度均值约为1,与气溶胶光学厚度相近.因此,对云和气溶胶进行区分,是反演薄云光学厚度的先决条件;3.对2008 年11 月21 日冰云个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天薄云经历了由多云向碎云转化的过程,其光学厚度随时间变化呈双峰型,多云和碎云期间均有光学厚度较大的峰值,最低值出现在云层临近消散的时刻.此外,碎云时段光学厚度峰值、均值、低值均小于多云时段;4.对比不同冰云个例结果可知,太湖地区两冰云个例均表现出光学厚度由边缘向中心增加的趋势,在时间上呈多峰型分布,同时多云时段内光学厚度比碎云略高;5.由太湖地区2008 年12 月16 日水云个例结果分析可知,其光学厚度同样由云体边缘向中心增加,呈单峰分布.当天云光学厚度均值约为1,峰值为1.57,谷值约为0.3;6.对不同云相的薄云个例研究结果表明,冰云和水云的光学厚度均存在由边缘向中心递增的特点.同时,冰云个例中出现了由多云向碎云转化的过程,光学厚度呈减少的趋势;通常条件下,水云光学厚度较大,可由直接辐射值反演的水云个例较少.因此,可由该方法反演的水云个例,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且云体几乎无变化,故水云个例光学厚度谷值高于冰云个例.
其他文献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 年6 月8~9 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图1 和表1)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图2);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MCC 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
基于GRAPES 模式,使用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对华东地区五种稠密资料(常规的探空资料TEMP、地面报SYNOP、飞机报AIREP、船舶报SHIPS 以及非常规的雷达VAD 风资料)进行同化分析,通过2008 年6 月、7 月和8 月三个月的连续试验以及个例分析来初步检验GRAPES_RUC 系统在上海的本地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RUC 系统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较好,对暴雨(大于50
本文利用WRF 模式基于三种不同的陆面过程方案(SLAB、NOAH 和RUC 方案)对2009 年7 月发生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包括沪宁高速公路在内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WRF 模式中耦合陆面参数化方案后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况,且模拟的高温天气过程对不同陆面方案的选择较为敏感;(2)SLAB、NOAH、RUC 三种陆面方案均较为真实地模拟出了梅村站气温变化趋势,但耦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上海市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 月23 日早晨这次大雾过程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分析得到:这次大雾过程是在地面高气压场内有利的环境背景下局地产生的辐射雾和海雾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内陆的辐射作用明显,致使近海与沿岸温差增大,在南到东南风或偏东风的作用下,使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在近海及沿岸地区凝结冷却,形成海雾,同时也有利于海雾的加强,而且,风弱(小于1m/s)也是不利于大雾的消散的
利用2010年8月18日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个例由两层云构成,上层为冷云,下层云主要为暖云;冷层粒子图像显示主要以板状为主,平板柱状、柱状和霰粒为辅,冰粒子的聚合体在整个冷层都有出现;降水形成机制为播种-喂养机制,冷云中观测到丛集和淞附现象,其中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110°E 以西的,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青藏高原,北邻秦岭高地,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夜雨成了四川各地降水日变化的常见特征之一,由于盆地所属地形复杂,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较差,尤其是对降水过程的雨区和雨量的预报.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降雨特征,使得这里长期以来成为研究地形影响天气气候、检验数值模式的地形处理技术的理想对象.降水日变化的研究是目前重点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能否合理模
本文选取2006 年12 月24-27 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 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 全球1°×1°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气象要素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这次浓雾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输送进行分析,探讨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层物理和天气学成因.分析表明:(1)这次浓雾过程期间始终存在逆温层,甚至出现多层逆温.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在雾形成
利用HITRAN资料提供的气溶胶粒子复折射指数,根据Lorenz-Mie散射理论提出了一种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物理量(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和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方案.参数化过程中,对0.2-40mμ波段范围内的沙尘气溶胶的辐射量进行了计算,其中气溶胶的粒径范围为0.05-30mμ.根据计算出的结果,以沙尘气溶胶的有效粒子半径作为参数化因子对沙尘气溶胶的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和消光系数进行了参数化.结
Black carbon (BC),organic carbon (OC),and mineral dust (MD) are the most important light-absorbing particulate impurities in snow.A field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of 2010 to meas
本文结合加油站检测的现状,分别对加油站的直击雷防护装置、油罐区、加油区、配电区以及站内的较大金属物的检测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每个区域应检测的项目及检测标准要求,将目前的检测现状与规范的要求相对照,提出了检测中容易忽视的关键点,部分定期检测时不易检查的隐蔽工程,如配线电缆的两端接地,需在竣工验收时检查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而部分竣工验收时尚未安装的视频监控、计算机等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在定期检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