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区域稠密资料同化试验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GRAPES 模式,使用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对华东地区五种稠密资料(常规的探空资料TEMP、地面报SYNOP、飞机报AIREP、船舶报SHIPS 以及非常规的雷达VAD 风资料)进行同化分析,通过2008 年6 月、7 月和8 月三个月的连续试验以及个例分析来初步检验GRAPES_RUC 系统在上海的本地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RUC 系统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较好,对暴雨(大于50mm)几乎没有预报能力,分析后认为这与参与评定的样本数有较大联系;GRAPES_RUC 系统对形势场的把握能力,总体上与NCEP 分析场较为吻合。从台风个例和暴雨个例分析来看,系统表现也较好。总体而言,基于GRAPES 模式建立的快速循环同化系统,预报基本稳定可靠,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和指导意义。模式基本能对强对流系统做出预报,但强度偏弱;而对于突发性较强的强对流系统,临近预报能得到较好的预报效果。
其他文献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复杂,突发性天气灾害频发.仅雷暴天气为例,全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4 天,最高达81.4 天,接近或超过东部沿海一些地区,雷电成灾率较高,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较大.随着气候变暖,青海高原的雷暴初终间日数和强度明显增大.以2008 年西宁为例,雷暴初日发生在4 月15 日,比历年提前了19 天;终日发生在10 月22 日,比历年推迟了17 天.这次过程共监测到地闪
本文利用Micaps 提供的常规气象资料、FY-2C 红外云图资料、区域自动雨量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 年9 月11~16 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秋季连阴雨中暴雨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500hPa 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呈准静止状态,乌拉尔山东部的西西伯利亚阻高异常偏强,形成较强中纬度锋区,冷空气频繁东移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南部长时间交绥,是本次秋季连阴雨的环流形
本文利用MTSAT-1R 卫星资料和青岛垂直分辨率10m 的探空数据、前散射能见度仪数据、风廓线仪风场数据、青岛近海船型浮标站数据,对2010 年6 月15~16 日和2011 年6 月21~23 日,青岛市区的两次影响严重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两次海雾天气,地面附近一直处于气旋前部的偏南流场中.初期,低层的偏南风,将华南和黄海中南部充沛的水汽,向青岛输送.对流层低层的逆温层使得水汽在青岛的近地面
本文利用1°×1°NCEP 资料,通过WRF3.1 模式模拟了2007 年3 月3-5 日出现在辽宁地区的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WRF 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此次暴雪降水的强度和区域.对数值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具有显著的中小尺度特征;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高空槽前中低层均有闭合低压中心表示的低涡及切变线,二者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环流条件,切变线的位置分布和变化与暴雪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相
利用山西省68 个气象台站近48a(1961~2008)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 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 月),特别是主汛期(7~8 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际分布
利用T639 1°×1°分析场、FY-2 红外云图及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副高北上,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山西北中部锋生是这次区域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中部暴雨由2 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在边界层2 条中尺度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影响山东的2007年7月18日和2011年7月2日两次全省性大范围夏季暴雨天气过程,通过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地区,其脊线在22°~25°N附近,东北和华南同时存在低涡或闭合低压环流,且有低层有西南暖湿急流建立时,山东易有全区性暴雨.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
采用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fnl资料,对2009年6月9日-13日东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的锋面过程引发,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涡度、热力条件和水汽收支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强降水的几个阶段属性不同,冷涡形成前,其南方的槽前气流和副高西北侧的气流辐合形成,是冷涡外降水,而后,逐渐转变为冷涡内的锋面降水;冷涡移动中其锋面与降水区相一致;水汽在强降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资料等,对2010 年9 月18 日20:00—19 日08:00 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 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 min 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 mi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 年6 月8~9 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图1 和表1)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图2);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MCC 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